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孝道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孝道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孝道观念调查报告
摘要: 孝道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参与未来国际
竞争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的希望,是中国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的身上,即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又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的希望,是祖国实现“四化”宏伟目标的主力军。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实现人生价值,把
其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构建
和谐社会。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从孝道观念、孝道行为孝道教
育状况三个方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本研究报
告研究重点是分析独生子女对孝的责任与期望的看法与态度。

导言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集道德观、伦理观、教育观、人生观于一体的核心的和首要的观念。

孝道,历来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谚道“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

”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一个人是否有优良的品德,首先要从他是否以孝为先为重。

那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如何而来?我认为,良好的是以对人们的孝道的培养为根基。

没有教孝的根基,其他的品德便是空中阁楼。

孝道对当代大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大学生是我国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的希望,是中国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的身上,即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又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的希望,是祖国实现“四化”宏伟目标的主力军。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实现人生价值,把其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一个重要德目,孝道既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伦理规范,也是培育人们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德育内容。

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孝道教育面临多种困境和挑战。

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 梁漱溟先生说: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 可谓为
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 地位至高; 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 即非
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1] 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是调谐
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 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培育人们
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

西方大哲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
时曾指出: 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
家庭孝敬? 。

中国人把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 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2]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正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
成的, 有继承也有发展。

但在当今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变化, 孝
道观念淡化, 孝道教育弱化, 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 他们虽然掌握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却不知孝悌是什么, 不知忠信仁爱为何物。

人伦之本一个连父母在自己心目中都没有位置的人, 怎么能指望他去容纳别人? 更别说用他的才智去回报祖国和社会了。

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本研究调查报告着眼于独生子女对孝的责任与期望的认识和理解。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名调查对象,其中选择被试共94人,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94份, 其中有效问卷88份, 有效率为88%。

被调查者中, 男生27人占30.7% , 女生61人占69.3%;大一:75人占85.2%,大二:10人占11.4%,大三:2人占2.3%,大四:1人占1.1%;独生子女占58%.
2、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自填问卷法。

3、研究工具。

以自编的孝道观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由以下四方面展开:家庭关系、对传统孝道观念的认识、成年后对孝的责任以及认为父母对自身孝的期望。

4、研究方法。

以调查研究的形式,通过定量研究抽样调查方式,使用SPSS软件通过统计分析展开。

三、结果与分析
由表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传统孝道的观点大学生普遍是赞同的。

但在一些非常传统的孝道观念上表示了异议,如“父母健在不能出外工作”“儿女要绝对接受父母的意见”“父母去世后,一年内儿女不应当穿漂亮衣服,吃美味的食物”。

对于这些比较极端守旧的孝的观点大多数人,表现的是不认同的。

在表二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孝道责任观念。

在“经常问候父母”这一点上有76.1%的人非常赞同,而在“照顾父母”“经济上资助父母”“尊重父母”“体贴与令父母开心”上也都在非常赞同上有着69.3%、67%、71.3%、65.9%这样非常高的比重,但是在“服从父母”这点上非常赞同的只有27.3%,在这项
的选择中被调查对象普遍选择的都很分散,表明这一传统的孝道观念在大学生们的心目中认同度很低。

在对孝的期望的考察中,我们也发现尽管在非常赞同的比例上低一些,但基本上对“照顾父母”“经济上救助父母”“体贴和令父母开心”“经常问候父母”上大多是赞同的,而对服从父母则显得更为中立。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在孝的责任与孝的期望上,大学生普遍是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的,但对一些传统的旧的孝道观念表现的并不是十分认同。

由表三,即从户籍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孝的责任与父母期望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对孝的责任还是对父母孝的期望上,差异都很小,只是在父母期望服从父母这一点上城镇为4.06而农村为3.69,有着相对大一些的差距。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整体上无论农村还是城镇户籍,在选择上的标准差分布都比较分散,但大体上都对我们所列的孝的责任与父母孝的期望表示赞同,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户籍解基本上对大学生孝的责任以及孝的期望没有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综合我们的整个研究,来看大学生认为传统价值观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观念在
行为上的表现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孝道时不赞成的孝顺行为。

现代生活模式和观念的改变导致了大学生对这些孝行的“不赞成”。

大学生反对“绝对服从父母”, 而更强调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对待。

其次, 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反对“包办婚姻”的传统观念。

因为它与重视个人情感体验的现代观念不符合, 是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

再次, 大学生对“父母在, 不远游”这一观点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变迁、学业和寻求更好机遇的需要, 强调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西方核心家庭观念的影响。

虽然父母与子女在物理距离上分开了, 但大多数子女仍然通过用电话、书信、探望和其他通信工具来表达和努力实践孝道。

他们认为, 过去儿子通过与父母同住来照顾父母, 而现在所有的子女都有赡养责任, 与父母同住并不是孝顺父母所必须的行为,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正转变成为一种相互尊重和互利照顾的新类型, 并且支持年老者比顺从权威更重要。

传统上宣扬的压抑顺从和不鼓励爱与情感的自由表达已经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更坦白、开放和友好的行为来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爱, 他们更倾向于情感取向。

最后, 大学生普遍认为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安慰, 让他们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而在本研究中,重点分析了户籍是否对大学生的孝的责任与父母孝的期望是否存在影响,最后在本研究中得出户籍的差异基本上对大学生孝的责任与认为父母孝的期望上是没有影响的。

五、参考文献
(1)杨懋春.中国的家族主义与民族性格,中国人的性格(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2.
(2)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c),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9.
(3)Hong,Y .Y .,& Liu,W .T.(2000).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Elderly Care.In Liu,W .T.& Kendig,H .(Eds.).W 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 A n East-West Value Divide. (165-182).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4) Lee,R .P.L.,Lee,J.J.,Y u,W .S.H .,Sun,Shong-G ong,&Liu,W .T. (2000) Living A rrangem ents and Elderly Care: the Case of Hong Kong.In Willian T.L & HalK endig (Eds.).Who Should Care Forthe Elderly?An East-West Value Divide. (269-296).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5)黄坚厚.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C].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
司,1989.
(6)唐咏.孝文化的文献综述与孝观念的调查,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年第1期下半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