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社交见面的仪表礼仪

日常社交见面的仪表礼仪

日常社交见面的仪表礼仪
初次见面的社交礼仪
人们往往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且很难改变对第一印象的认识。

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不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第一印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先从言谈举止入手,因为好的言谈举止会带给人美得享受。

我特别享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光,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希望与她共进晚餐,做进一步的交流。

在这里,我给大家几点提示:
自然是关键
很多人都问:要怎样才能做到大方得体。

其实很简单,自然就好。

但有些人认为自然就是随便,其实不然,随便和自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在家里你可以随意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在社交场合上,随便是要不得的。

我们说的自然,是言谈举止的自然流畅,不拘谨。

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你更要把这种自然带给想要认识的人。

微笑要自然
我认为,微笑的招呼比语言上的招呼更加容易感染人。

初次见面,如果你展现的是一个亲切自然的微笑,别人会觉得,你也很高兴与他认识。

这就是见面礼仪的第一步。

相反地,如果你的
微笑是生硬的、勉强的。

别人会认为,你并不是很乐意让他接近你。

所以,初次见面的时候,注意好自己的微笑。

那什么样的微笑才是自然的呢我建议,以稍微露出些牙齿为宜。

有人觉得要笑不露齿才合适,这个我并不赞同、你不妨拿镜子照一照,找出一个最适合你的微笑,这个微笑就是属于你的微笑。

谈吐要自然
微笑过后,用语言打招呼聊一些彼此感兴趣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时候,一些女性往往显得有些拘谨。

特别是对方如果是一个绅士,没什么经验的女士就不知道要如何表现了。

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放开点,自然地聊一聊就好。

试想你是那位绅士,你也不希望和自己聊天的女士太过拘谨,这只能说明自己带给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

如此一来,别人就会距你于千里之外。

所以,我总是告诉身边的人,优雅的第一要诀就是自然。

以不变应万变。

握手的礼节
初次见面握手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但握手的礼仪也不容忽视。

不是随便握一下手,那就是礼貌的表现,如果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得当的话,难免会把自己陷入尴尬的人境地。

握手力道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见面握手时,要防止有气无力地握手方式,同样地,霸道的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也绝不可取。

对女性朋友来说,这两方面都要注意。

当你有气无力地和别人握手时,对方也许会猜测你轻视他。

所以,这样的情况要避免。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那些握着别人的时候猛摇的做法千万不要做。

这不是热情好客的表现,相反地,别人会觉得你太不礼貌了。

一般握手时,手只需要轻轻点三下即可。

点到为止
握着不放也是一大禁忌。

轻轻点两下之后就要把手缩回来。

即使对方是你仰慕已久的人,也不要留恋地握着不放,这会让别人产生对你不利的印象。

女士要先伸手表示友好
如果你是男士和女士见面的握手,女士就要先大方地伸出自己的手。

假使对面的男士是你希望认识的对象,就不要羞于把你的手伸出来。

因为在握手礼中,男女间的握手必须是女士发起,这是男士对女士尊重的表现。

如果对方想都不想就要和你握手,这说明他还不是一名绅士。

1介绍
可分为由第三者介绍和自我介绍两种形式,无论自我介绍还是为他人介绍,做法都应自然诚恳。

为他人介绍,一般只介绍姓名和单位,有时还要说明自己和被介绍者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

介绍具体人
时,要注意秩序,应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自己熟悉和关系密切的介绍给新认识的或关系不密切的。

在没有第三者介绍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形式结识新的朋友。

在很多场合中可以先送名片,起自我介绍作用。

出示名片应严肃认真,不能象发传单一样;接受名片也要毕恭毕敬,既不能当着客人的面乱扔或折叠,尤其不能往裤袋放,应放在盒子里或上衣胸袋,以示尊重。

2握手
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

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

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

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

3致意
致意是见面时的一种交际礼节,在办公大楼或公共场合遇到相识的朋友或熟人但距离较远时,一般是举起右手打招呼 (不可大声喊),并点头致意。

有时候距离较近或者侧身而过,可以说声您好,别人向你说您好时,你也应立即回答您好,或者说谢谢,您好。

有时两人相遇,面孔熟但一时叫不上姓名,也应点头致意或说一声您好,不可失礼。

4告别
熟人间说话结束时,一般说一声再见,握手告别。

但有时显得太简短,还可以根据谈话的内容和结果,多说几句话。

正式会议,则须请示后征得会议主持者同意方可离场。

见面称呼的仪表礼仪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

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它能直接传达你对他人的态度。

你是友善的还是敌对的,是尊敬的还是轻慢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都能从你的称呼以及相应的语气中表达出来。

所以称呼不能随意出口,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一忌误读。

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

有些姓氏是多音字,不知道的人很容易犯下错误,引起不必要的尴尬。

比如芮、查、盖、单等,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

要避免犯此错误,就一定要作好先期准备,必要时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二忌误会。

是指对被称呼人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

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会让对方很不高兴。

三忌过时。

比如在大多数场合,称师傅、伙计等都是不合宜的。

称呼应该根据场合和人的职务本身而论。

四忌俗气。

在正式交际场合,某些称呼不宜使用,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瓷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

这些称呼让人感觉很浮夸,当然,在私下里某些轻松的场合是可以的。

五忌不敬。

例如,以拐子、秃子、麻杆儿等绰号称呼人,有失尊重。

六忌侮辱。

例如,以三八、傻_相称,极可能激怒对方,引起纠纷。

这也间接的体现着个人素质的问题。

称呼朋友、熟人,应亲切、友好,才能不失敬意。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

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

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

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称老师。

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

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直呼其姓名;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

为表示亲切,可免称其名,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赵、小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