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扩招利弊辩论

扩招利弊辩论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在以前上了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

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

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

如果,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

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

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些都是扩招的内容。

全国1998-2009高考录取人数1998年:录取108万人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2年:录取320万人2003年:录取382万人2004年:录取420万人2005年:录取504万人考生867万2006年:录取530万考生880万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

录取比例5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去年增长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

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编辑本段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年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2009 611 52(9.3%)2008 559 64(12.9%)2007 495 82(19.8%)2006 413 73(21.5%)2005 340 60(21.4%)2004 280 62(29.2%)2003 212 67(46.2%)2002 145 30(26.1%)2001 115 8(7.4%)2000 107[摘要] 大学扩招已有多年,且也是大势所趋。

但近几年却愈演愈烈,且已发展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阶段。

究竟这样一种大规模扩招是否可行?本文探讨了扩招的利弊,并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扩招利弊高等教育管理翻开我国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扩招并不是近几年的事。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除少数年份外招生数额一直呈增长趋势。

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该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后几年将继续扩大。

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

其中1999-2002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而1978- 1998年20年间,这一指标为5.1%。

近几年扩招已愈演愈烈,尽管扩招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且也是大势所趋,但针对当前盲目扩招的状况,笔者认为探讨扩招的利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6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

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

研究生发展较快。

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22.65%。

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

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

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

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

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

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因此,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

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有:1.升学扩招。

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

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

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

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

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

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

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

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

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

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

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

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

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

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

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

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

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