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特色作文600字(4篇)下文是关于长沙的特色作文600字(4篇)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优秀作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2011-04-09 15:52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 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亿农民工,它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有1000 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 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亿农民工,它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有1000 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因此,对长沙市宁乡县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并把这次调查结果与湖南省浏阳市山田中学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组所调查的长沙市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数据作了相关比较分析,据此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状长沙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且有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农村约有1000 万左右15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计算出留守儿童占全体儿童的比例为%。
2000 年人口普查得到14 岁以下儿童总量为人;由此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到万人。
从长沙市农村留守儿童摸底表的数据来看,全市农村乡镇1310 所中小学校共有留守儿童(学前班至初中) 万余名,占在校学生的30%。
在区域结构上,经济薄弱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
宁乡县相对于另外几个县市来说,人口较多,经济较弱,所统计摸底的16 个乡镇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有近3 万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 4 万多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53%。
该县资福乡万多人口,外出打工的有1 万余人,占总人口的近1/3;其中合心村邓家组16 户家庭就有11 户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户占到了总户数的68%。
而地处长沙市近郊的望城县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外出打工人数明显少于宁乡县,留守儿童仅占在校学生的%。
年龄分布比较均匀,性别比偏高在长沙市组织进行情况摸底时,特别对女性儿童作了摸底和统计,占在校学生30%的留守儿童中,女童又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数量大,面临的生活、安全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在对长沙宁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为独生子女,%的儿童为非独生子女。
同时,在调查中,设计了留守儿童认为农村是否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现象的问题,%的留守儿童认为很少或没有这种现象。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均属残缺型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
从长沙市调查摸底表中看出,这部分留守儿童占到了总数的%,而寄住在学校老师家、由老师监管的留守儿童有%,由亲戚朋友或别人托管的留守儿童有15%。
此外,%的留守儿童是和留守在家的母亲或父亲一起生活。
从统计的数据中,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另外还有%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
而对宁乡市的调查中显示,外出务工的打工的人中,父亲一人外出的占%,父母双方外出的占%,而母亲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只占11%。
隔代监护比例最大一般情况下,多数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因为祖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血缘关系使留守孩子在情感和精神上有所依托,减少了寄养在他人家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调查数据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表2)所占的比例最大。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
据湖南的调查显示,%的农村留守儿童处在情感饥渴之中。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主要有:自卑与焦虑。
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若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
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
长沙市组织的调查中,在“父母外出后,你有什么心理变化”一栏中,10%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其余90%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其中,留守女童大多选择“抑郁”、“恐惧”,留守男童则更多地选择“易怒”、“焦虑”。
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任性与自我中心。
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
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管教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
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通过对留守儿童学校的走访,了解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除少部分表现优秀外,大部分表现为一般甚至较差。
长沙市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为优秀的只占%,为良好的占%,为一般的占%,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了%。
2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偏差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
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 人。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
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
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
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
而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
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
[更多教育论文发表就在热点论文网]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
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
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
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
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
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
长沙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话,其中% 的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经常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只有%父母会在电话中关心到孩子的思想情感。
电话是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联系的普遍的方式。
据调查,在电话中,%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最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这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特别是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就是“多事”的年龄段,但由于缺乏亲情,缺乏宇父母的情感沟通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在农村社区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当也只能由学校去填补。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一是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地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