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文题目:谈农民工的作用及权益问题指导老师:贾俊峰职称:讲师学生姓名:水墨丹青学号:************班级:新闻一班专业:新闻学学院(系):传媒学院完成时间:2010年12月05日目录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2二.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4三.农民工最基本权利应受保护┈┈┈┈┈┈┈┈┈┈┈┈┈51.中国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62.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得以解决,为三农问题的窘境开辟了一条大道┈┈┈┈┈┈┈┈┈┈┈┈┈┈┈┈┈┈┈┈┈┈┈┈┈┈73.农民工成为改变中国农村贫困面貌的主力军┈┈┈┈┈┈84.大量农民工入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95.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106.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117.为中国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128.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13摘要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了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速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
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农民工——一个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下的产物新名词,是一个令人尊敬又令人伤感的时代发展的标志现象!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最壮观、最伟大、最可敬、最可爱的一个社会群体!纵观历史,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真正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最伟大的动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结束了文革的动乱,粉碎了四人帮。
中国从三年大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折腾搞得疲惫不堪,百业待兴。
1978年的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此正式走上改革开放、富国强兵、科教兴国的阳光大道!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掀起的是“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国农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从而也有了富余的劳动力。
这群剩余的劳动力大批的涌向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脱离了农业,转变为工业,服务业等,这些人被称之为“农民工”。
上世纪八十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定并且逐步加大深度和广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由农村向城市、向东部沿海沿边开始逐步推进!而中国的“农民工”也开始正式向城市“进军”!他们怀着脱贫的梦想,承担着家庭责任,从农村来到城市中干活。
由于城市地区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大量资金的注入,城市建设、工厂、服务业等各行业需求大量的各层次的人员。
有些原本文化素质并不高的的农民经过在岗位的培训,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其他行业的主力,有些农民工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为社会主义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这些城市发展与中国现代工业革命发展的洗礼,中国当代农民工的现象正式确立并得到社会的肯定。
二.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开始向中西部、内陆沿边等地全面开花式的拓展。
这样,农民工更好的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应该看到并分析中国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取得的重要因素。
虽然说是政策的引导,资金的带动,技术的运用,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等相结合让中国沿海地带、东部各省份、特区、直辖市等地先行富裕了起来。
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取得,应该首要归功于中国的“农民工”!归根结底是依靠劳动力发展起来的,虽然说这些“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各行业的中层及基层的,多为体力劳动的工作。
而正是这些外来的“农民工”才是真正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城市的最重要的力量①!到现在为此,中国的“农民工”接近五亿人!而跨省务工的“农民工”也有三、四亿人!可以说,中国的“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真正的彻底的实践者、是中国现代财富的创造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伟大的建设者、中国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推动力②。
三.农民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农民工阶层的出现与发展壮大,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划时代历史意义。
第一,为中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从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最有创意的打工者,旋即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
中国产品何以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中国老百姓何以能顺利地实现了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就在于"中国制造"便宜!为什么中国制造便宜,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
农民工形成的廉价产业大军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令人关注:首先,他们为中国企业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其次,他们是"中国制造"的基石,正是他们的脊梁背负中国产品的低廉成本;再次,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被严峻低估,补贴着全世界的中国商品消费者;最后,农民工的这种巨大牺牲,为中国制造在西方国家打开了市场,为中国老百姓赢得了更多的购买力。
第二,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正是这支大军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农民工进城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应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得以解决,为三农问题的窘境开辟了一条大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多数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自给率较高,大部分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消费,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到30%。
而美国从事农业人口比例仅是7%,台湾地区也只有15%左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大大降低。
许多专家称,我国的农业人口下降到25%左右应该不太困难。
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人口数量并不是简朴的将农民赶出农业,而是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其中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强技术革新能力,并通过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978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70%,但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42%左右,大概有三亿。
在这3亿人当中,每年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
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等闻名机构都认为,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美国和欧洲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时间长达一个世纪甚至更久,可是它仍旧给社会及文化领域造成巨大影响。
事实上,通过经济发展,自然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漫长的路,这就需要国家再加大改革力度。
但中国改革实践证明,较之西方国家,我们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历时一定要少得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
第三,农民工成为改变中国农村贫困面貌的主力军。
国家实施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外在资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要是想真正能够走出贫困,最终脱贫致富必须靠自己努力,必须要有自救的内在动力,必须形成脱贫的革新机制,否则再辉煌的扶贫、脱贫政策都是纸上谈兵。
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农民工是一支真正的自救队伍。
据调查,农民工的年收入在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
目前,我国约有两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改变了以去农村单一的就业结构,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空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获得了新的渠道。
这是从根本上反贫困,农民工才是农民脱贫的自救主力军。
第四,大量农民工入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
如此庞大的人群进城并居住下来,每日都发生着消费,每日都要有衣食住行。
首先,这使得城市的消费规模得到巨大的扩展。
凡是农民工进城的地方,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食品供应与餐饮业也迅速漫延,服装、日用品与普通交通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接下来,便是对教育、文化娱乐、消遣之类的精神产品需求。
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公共产品的供应量。
这在整体上对城市现在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大的硬性调整。
宏观上,平均消费水平可能降低了,但消费的品类与项目也愈益丰富多彩。
第五,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些观念正在新一代农民工心灵深处崩溃着。
城市人的生活,对于1970年代以至1980年代的打工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成为他们的目标,成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模式。
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生育新观念。
特别是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与生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下的男女恋爱结婚的机率日益增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从遗传学角度来观,这种男女的结合,由于内在差异大,势必将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
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兴起与壮大,大大减轻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推动着农村计划生育水平的提高。
如果说农村计划生育在近十几年来有起色的话,那一定是农民工在外打工形成的新理念的结果。
第六,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
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绝对是流动的,短期的,临时的,但从整体与长遥的角度观,总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固定居住人数在城市滞留下来。
从辩证的角度瞅,个体的变动的人口组成了整体的固定人口。
全国主要中央城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不断翻番,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批批地转变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
统计数字可以说明问题,提供详细的活性氢氧化铝信息。
从"一普(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简称,下同)"到"四普",我国乡村人口的数量在净增加。
但自"四普"之后,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却开始减少,这既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速度的加快,也表明我国城市吸纳农村人口能力的增加。
如果把人口城市化视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的话,那么,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自2000年开始,我国部分大城市和绝大多数的中小城镇,开始入行户籍制度改革。
到2001年年底为止,我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宽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政策限制。
即使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河南还率先在全国废除城乡户籍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