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讲义

《经济法》讲义

《经济法》讲义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第一节西学定义一、以反不正当竞争为内容的法〈丹宗绍信〉〈日本曾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美国早期经济法就是反垄断法〉二、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国家权利解决民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江上勋〉公共权力对经济采取积极行动〈得让〉三、调整普遍利益之法普遍利益——特殊利益〈国家及经济代理人的〉普遍利益——企业利益〈价格、外贸、农业结构……〉四、社会法公法:私人——国家社会法:私人——特殊社会〈集团〉五、用公法规则和私法规则调和经济之法〈显性规则+隐性规则=?〉(刚性规则+柔性规则=?)六、企业法(企业地位之法)(不同于个人利益平衡之法)(不同于普遍利益优位之法)第二节我国学界的定义一、否定派的定义(无独特调整对象)1、综合经济法论王派:王家福经济民法王保树拼盘经济行政法劳动法2、学科经济法论(佟派)(1)划分标准:调整对象(2)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或是这些法规的总和,均不能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3)现阶段根本无新型的经济关系产生,不能搞拉郎配,以牺牲其他部门法的完整性为代价,硬搞出个部门法3、大民法论(高派)二、肯定派的定义(有独特调整对象)1、经济行政法论(梁派)2、纵横经济法论(1)纵横统一论经济管理关系& 经营协作关系经济管理关系& 经济协作关系(2)密切联系论经济管理关系& 与之密切联系的经济关系经济管理关系& 与之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3)双重因素论兼有商品性和行政性双重因素的经济关系(王)兼有管理性和协作性的经济关系(丁)(4)纵横有限说纵,排除非经济的管理关系,国家意志不直接参加的管理关系及企业内部管理关系横,排除自由流转协作关系,以及实体权利义务不受国家干预的任何经济关系。

[(1)已失势——民法通则的颁布(3)已失时——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完结(2)在分化:或苦守阵地或改道(如李昌麒)或改良(如潘、刘)]3、经济协调法论[新杨(紫烜)派]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协调”一词强调了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应该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经济运行协调到符合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经济协调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4、国家干预法论[新李(昌麒)派]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属性有(1)干预性,即权力属性;(2)对象的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

据此,其调整对象与民法有所不同,其社会本位观与民法的个人本位观也不同;(3)干预的需要性。

不是所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都由经济法调整,这取决于国家需要。

国家需要干预的经济关系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可能广一些,有时可能窄一些,以适应可能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的需要;(4)也调整具有经济性质的合同关系。

经济干预关系: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社会分配调控关系5、经济调节法论(漆多俊)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象:经济组织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新“三论”共同点:国家介入差异点:介入的方式、程度、范围)(统一调整论纵横统一论以纵为主论纵向论)第二章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古代的经济法律制度一、奴隶制的1、土地制度土地= 权杖土地= 资源2、农业管理(承包合同)3、商业管理巴比伦的价格标签;运输风险中国的合同形式管理4、产品质量法产品之外的损失受害人不限于买方5、财政法“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6、税法(关税)二、封建制的(秦简、唐律)1、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制度与社会问题联系)2、农业管理农业统计牲口管理(固定资产管理)3、商业管理限价度量衡专营制度合同管理4、外贸管理(汉:限铁器、铜钱)(唐:限陆路,倡水路)5、质量法、基本建设法标准化法产品责任法(如城墙)6、资源法(春三月,斧斤不登山林……数罟不入污池)(缺水法)7、财税法两税法(户税+地税)——一条鞭法8、企业法矿业管制(缺一般企业法)9、科技法(封建制特征)鼓励限制第二节近现代西方的经济法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法国家干预a、圈地法18世纪重商主义(原始积累)b、劳工法、工厂法、流浪法c、济贫法d、粮食法(或曰:经济法于斯成为部门法。

参见标志图)19世纪自由主义(市场+法院)民法、公司法、(俾斯麦)劳动法(废谷物法)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法1、二战前德国美国Array2、二战后英国德国美国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法(略)第四节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与发展第一阶段,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中心议题是经济建设,但行政手段是主要手段; 第三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 第四阶段,中心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 第五阶段,中心议题是市场经济。

二、特点1、萌芽于计划经济时期,产生于体制改革时期,发展于市场经济时期。

2、与民法、行政法同时发展,并且要为民法、行政法的发展创造条件。

3、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脉络相缠,难以分离。

三、原因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方式、经济法产生的动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经济法发展的文化背景都具有特殊性。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第一节 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一、新李派 (四点理由) 1、传统标准:方法 调整对象(同类性 单一性)平等性的————————民法的 隶属性的————————行政法的 干预性的————————经济法的 (平等性的+隶属性的)2、从专业分工角度 (1).凭什么? 具有经济性质的行政关系 原属 行政法 (2).类推的结果? 现属 经济法 (3).代价?3、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经济干预关系 入 行政法 计划经济老路入 民法 权力制约民事关系 行政法 = 计划经济? 入 经济法 成必然4、从法律部门协调角度三法协调,从不同角度 什么角度? 可“你中有我,我中头你” 怎分你我? (总印象:有为划分而划分之嫌对法律的基本运动规律有待深入研究)二、新杨派 1、调整对象 经济协调关系有其特征,与其他部门法的对象不交叉,不重叠 何特征? 2、几点驳论:(1)同一次划分,只能用一个标准; (2)特定调整对象 = 单一调整对象; (3)经济法规总和 = 经济法律规范总和三、潘、刘(自称纵横统一学派,实为纵横有限学派)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反之,……不再关心 退出…… ……消亡 (如:农业法,产生于罗斯福新政,将消亡于近年)第二节 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一、新李派1、经济法与行政法 都体现国家干预 (四同) 都有隶属性 命令与服从的方法组织行政关系和经济行政关系相作用(五不同) 主体不同:各种机关——其他(经) 行政机关——下属(行) 对象不同:……权力从属关系,通常无经济内容(行) 方法不同 多方法(经) 强制性方法(行) 作用不同 经济体改(经)政治体改(行) 程序不同 民诉+行诉 / 行诉(印象:也可用以支持大经济法论或综合经济法论) 2、经济法与民法 目标同: 市场经济(三同) 作用密切相关 经济权力 制约 / 尊重 民事权利 协同性 形成现实关系(五不同)主体法人、公民(民)法人、公民、内部结构、其他(经)对象流通领域平等经济关系(民)生产领域经济调控关系(经)方法平等协商命令命令与平等协商相结合作用个体本位/ 社会本位制裁民事制裁/ 经、刑、行(可合)二、新杨派1、经济法与对象同属管理关系,行政法渊源(表现形式)同(四点联系)独立地位独立地位同作用公益、改革(四点不同)对象经济管理/ 行政管理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组织/ 不包括之作用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方法 A > B2、经济法与对象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民法渊源(四点联系)独立地位作用(四点区别)对象公法关系/ 私法关系主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公民(经)自然人、法人(民)作用公共利益/ 个体利益方法三、潘、刘联系与分界经济法(连结点)民法不同地位环境性的/ 基础性的范围公共性经济关系/ 公权力不直接介入的(商法一分为二)作用公正和秩序/ 真实、自主的个人活动2、经济法与范围具体的社会经济事物(经)行政法行政权力的设置、行使、制约、监督(行)地位环境性的/ 辅助性的理念?/ 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四、新的思考(一)、推论质的规定性——法的部门划分质?法律形式上法规实质上价值体系法律部门形式上一定数量的法规实质上具有某一特征的价值体系经济法价值体系有特征?(二)、三个部门法的价值体系(三)、结论1、三法的价值取向不同,各成体系。

此种质的规定性决定着其调整对象的独特性,从而决定着它们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2、三法的价值取向殊途同归,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总的法律价值体系。

三法具此相互配合,完成法律对于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总任务。

3、因此,三法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顺理成章。

4、三法调整相同的社会关系,也毫不奇怪。

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着眼点不同,有各自的直接目标。

5、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三法调整对象上的交差,甚至重叠,将十分普遍。

它导致(1)当具体的法规依据调整对象(事体)框定立法范围时,会涉及若干法部门。

其主要方面决定了其在部门法上的归属;(2)某一法律部门的法规可以成为另一法律部门的渊源之一;(3)以调整对象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四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经济法主体一、定义……社会实体二、分类调控主体决策、管理、监督主体被调控主体生产经营主体、个人主体三、主体资格的取得(民法)(经济法)(民法)(民法)一、定义经济法主体的经济职权。

二、特点经济职权与职责的同一性。

第三节 客 体一、定义经济权限所指向的目标。

二、分类1、经济调控行为 调控主体的行为 受控主体的行为2、经济资源 实物资源 财政资源 技术资源 人才资源 信息资源 ………… (比较;民法 物权角度 经济法 优化配置角度)第五章 企业法 第一节 企业法概述一、企业法的概念与定位 (一)传统理论1、若干种定义: 企业组织法 + 企业活动法 企业活动法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法 + 企业经营活动法 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法 + 企业组织法 + 与企业组织法相关的经营活动法2、定位 经济法3、存在问题 与民商法的划界 (二)关于定位的反思1、假设:企业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分部门,应有如下特征 (1)社会本位主义——以利益协调和优化经济机构 为立法目的,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2)反映政府对企业的规制关系。

政府和企业是一对主体。

2、企业法的 (1)范围包括全民企业法、其他所有制企业法、 实际状况 公司法、破产法等;(实为“关于企业的法” 包括两个部门的法律规范) (2)其中,全民企业法是“四不象”以国家利益为本位明确了企业的法人地位直接规定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组织结构(党、政、业)…………二、狭义企业法的重新定位1、归属经济法;2、专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对各种企业加以规制(干预、促进)的法律,不包括企业组织法和企业经营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