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②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隋唐文教政策
2、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3、隋唐科举制度
4、韩愈的教育思想
5、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识记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2、了解识记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3、识记掌握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①中央官学
“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广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研习书法,算学学习历算,律学学习律令。
中央官学还包括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前者归东宫管辖,后者归门下省管辖。崇文馆和弘文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①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隋唐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门主管教育的机构和官员。隋唐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隋朝设立了国字寺,后隋炀帝时又改称国子监(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国字寺与国子祭酒的设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标志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发展形成高潮。
三、关于学习方法
1、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2、 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一方面强调博学,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仕办法,正式完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
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教育的等级性加强
学校类型多样化
学校分布面广,意味教育普及程度高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第三节 隋唐科举制度
一、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二、教师的任务:
“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韩愈认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
三、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唐代通过科举进身的主要是中小地主(即所谓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出身资历按当时规定经过三个途径来取得: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叫做“乡贡”;三是由皇帝自诏,叫“制举”。
四、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唐科举设科繁多,常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另外,还不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加武举。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五、唐代科举考生的生活及考试流弊
唐王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四,科举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有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4、识记掌握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5、识记掌握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了解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理解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
6、理解掌握韩愈的教育思想
7、了解识记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掌握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识记掌握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理解掌握科举制度的萌芽、确立与影响
理解掌握韩愈的教育思想
二、兼容佛道
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师论:
师与道 韩愈认为师是“传道”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教师。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尊重师道就可以卫道了。
道与业 韩愈所谓“道”,是指儒家道统;所谓“业”,是指古文六艺之业,“道”是儒家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业”,是指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
《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5》
赵家骥 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四、博采众长
柳宗元主张广泛学习,博采众长。主张从各种著作中的不同特色和长处吸取丰富营养,加以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五、奋志厉义
鼓励太学生“奋志厉义”,作正义的斗争,对阳城整顿太学学风和太学生们大义凛然的正义之举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太学生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不能说是一种进步教育思想的表现。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另外,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也结合自己的需要办学。如太医署主办医学;司天台主办天文学;太卜署主办音乐学。
②地方官学
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州、府、县各级单位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州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制度到唐代已得到充分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