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古国——方国——帝国
【课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形成背景:
(1)政治基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3)思想基础:法国思想
(4)民族整合
(5)社会条件: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分析中国专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①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物质基础,而其脆弱性又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保护;
②国家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为中央集权确立创造条件,而中央集权制度又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
④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思想条件。

二、构成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
(3)地方官制
(4)选官制度
(5)法律制度
(6)监察和谏议制度
1.皇帝制度:
①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名号制度
②地位:
③评价: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在封建社会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与巩固、封建经济发展、抵御外族侵略等方面起进步作用;但也造成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残暴统治(暴政)、是人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转型等。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①职能: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

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评价: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有利于皇权。

3.地方官制:郡县制(废分封,置郡县)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郡下设县;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评价:郡县长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县制为后世所常用;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缺乏一定自主权,不能有效治理,妨碍地方发展;
④历程: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各大国广泛实行;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4.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
评价: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法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5.法律制度——秦律
①特点:十分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②评价:是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工具;
秦法对于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6.监察和谏议制度——御史大夫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项目分封制郡县制
相同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地域为基础官吏产生世袭(世卿世禄制度)由皇帝任免
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仅是臣属关系,没有
建立中央集权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服从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吏权力拥有封地、人口、武装、物资;
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只有管理权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过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对当世)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后世)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站在整个2000多年封建王朝来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利: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有利于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2)弊:
①政治上,容易导致专制统治、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②经济上妨碍商品经济发展,特别封建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③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总:
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初期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一面则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