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内容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

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一、重庆谈判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

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为什么?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什么时间由哪里到达重庆?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去重庆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争和平,揭骗局。

探究:反正最后还是要和蒋介石打仗,毛泽东去重庆和不去重庆有什么区别呢?假如中共不派代表去重庆,或者毛泽东本人不亲赴重庆会有什么社会反响?学生讨论:假如不去谈判的话,就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一个借口;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威信;毛泽东胆小;会认为共产党或毛泽东也不想和平;总之:如果不去,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主动。

所以毛泽东本人勇往直前地去了。

用柳亚子说的就是“弥天大勇”。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毛泽东去重庆时的一幅画面“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在机坪前的留影”(P106)。

引用文章《挥手之间》中对毛泽东这个挥手动作的描写:“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

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师:同学们试着自己做一下毛泽东的这个挥手之间的动作,亲身感受一下,毛泽东当时心里会怎么想?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生: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危与希望,勇敢地去了;毛泽东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争取到国内和平。

;毛泽东非常勇敢,明知是一个陷阱,但还是要去,勇气可嘉。

师总结:很好。

尤其是毛泽东“用力一挥”细节描写,更是体现了毛泽东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识图: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4、国共谈判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又叫《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

5、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双方于1946年1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那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

在他准备得比较充他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内战爆发按照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战略决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自主学习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有关内容。

同时把看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过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解决。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1)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6月标志: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内战初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是: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3)1947年3月开始(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原因: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彭德怀指挥取得胜利的战役: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采用的战术是: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1947年6月标志性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看完书后交流。

难点突破:战略反攻阶段有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这一个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呢?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击。

于是派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越过陇海线和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已经临近南京。

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

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是是为了战略反攻。

挺进大别山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以此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对国民党形成了包围之势,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

合作探讨:为什么蒋介石的兵力那么多,还得到了美国的帮助,却被势力较弱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呢?也就是说内战初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学生讨论后明确:共产党方面:中共的战略战术比较正确;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巩固】我们一起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注意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一起朗读《沁园春·雪》第二部分,共同感受毛泽东激情澎湃的豪情壮志。

(齐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节课学习的风流人物真是不少,一起数一数。

师生: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师: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真题训练】1、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是( A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英国2、以下人物中,既领导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是( D )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商讨国家大计”的主要目的是( A )A.争取时间,以部署内战 B.屈从美国停止内战的外来压力C.顺应人民意愿,争取和平民主 D.企图借机诱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4、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是为了( D )A.参加政治协商会议B.签订停战协定 C.改组国民党D.为了争取国内和平5、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那么,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C )A.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C.签订了《双十协定》 D.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6、识读下图(图参见教材P106第一幅插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人物是。

这是他在年的摄影。

(2)这张照片反映了他应的邀请,离开飞赴时的情景。

他此行的目的是。

7、材料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由延安抵达重庆,震动了整个山城,重庆工人、学生、市民等各界人士称颂毛泽东的大智大勇。

请回答:(1)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国共两党举行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是如此。

)8、阅读下列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发了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摘自《人民解放战争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谈判”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针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国共产党做出什么决定?为什么?9、材料:“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请回答:(1)根据材料,判断此诗的作者。

(毛泽东)(2)诗中称赞的“彭大将军”是谁?(彭德怀)(3)列举“彭大将军”分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