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注“处暑”为chǔshǔ。
但是为什么“处暑”的“处”要读第三声,一般的词典不会解释。
“处”的本义是隐,止。
《说文》释“处”:止也,得几而止。
(注意:“处”的偏旁“夂”并不是反文,甲骨文是“止”的倒写,与“止”同义,有后退、下降之义。
小篆“处”字里面不是“卜”而是“几”。
)《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释“处”曰:止几会意。
“几”是矮小的桌子,用来依靠休息。
因而“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
“处”的重文(异体)“处”,于“处”上加一有隐义的“虍”,“虍”本义乃“虎文也,象形”(《说文·虍部》)。
虎字下之几,像虎踞时两足之形,虎因捕兽而隐伏草丛,故不见其足(几),惟见其皮上斑纹。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以为虍“象其文章屈曲也”。
“处”的隐义古籍有证,如《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文中“处”与“出”相对,“默”与“语”相对。
“处”字的隐义,还可以从古人名、字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
如西晋极负盛名的周处,字子隐,可知处、隐同义。
解决了“处”字的本义,我们就好理解“处暑”的含义了。
“处暑”是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此时暑气渐隐,天气转凉。
《月令十二集解》解“处暑”曰:“七月(指农历)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时的三伏天气已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时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人们常讲的“秋老虎”的说法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
“处”作退隐、消隐、居止、潜伏等义讲是动词,读第三声。
如“处女”“处士”之“处”。
处女今指没有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子,但它原来指的是尚未出嫁(即隐居娘家)的女子。
处士指的是没有做官的士人,唐颜师古注《汉书》云:“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
”“处暑”“处女”“处士”这三个传统词语中的“处”义同音同,都读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