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安全培训最新版本

交通安全培训最新版本


❖ ㈠ 违章驾驶
❖ 1、超速行驶: 1)超过允许的最高行驶速度;
2)超过道路条件所限制 的行驶速度;
3)超过交通状况和车辆密度所限制的行驶速度;
4)超过不良天气和视线所限制的行驶速度;
5)超过装载所限制的行驶速度。
❖ 2、违反超车规定:
1)在弯路、十字路口、隧道、桥梁、陡坡等不允许超车的地方超车;
2)前车未让路强行超车;
3)在视线受限、交通情况复杂及迎面近距离来车时超车;
4)超车后过早回路;
5)超车后突然刹车。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3、行车不礼让 ❖ 1)有车超越故意不让超; ❖ 2)习惯于路中央行驶,左右摇摆; ❖ 3)让路不让速,快车并行; ❖ 4)车况差行驶很慢或低速车不主动让车; ❖ 5)在岔路口行车,支线车不让干线车; ❖ 6)转弯车不让直行车; ❖ 7)在没有交通控制的交叉路口行驶时,同类型车辆,不按右侧没
(2)在一般道路上停车、起步、超车、转弯、调头等行驶路 线将要发生变化时,要先给出相应的行车信号同时一定要注意观察 后视镜,及时了解两侧和后方的交通情况,防止出现突然情况时措 手不及,造成交通事故。
(3)在通过集市、交叉路口等行车人较多的地方,要缓慢行 进,注意观察后视镜。
(4)在通过两边有非机动车或行人的窄路、窄桥时,要减速 慢行,适当注意后视镜;要和非机动车或行人保持必要的横向间距。
身携带机动车驾驶证; ❖ 检查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轮胎、喇叭、刮水器、后视镜和灯光等装置,不得
❖ 服用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睡
❖ ❖
❖ 不要披长发驾车,留长发车主,驾车时须将头发束起来,避免开车时影响视

驾车外出应事先确定路线,避免边开车边寻路。
.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的成因 ❖ 四、行人、乘客或骑自行车人的原因。
❖ 1、行人突然横穿公路,儿童突然跳出。 ❖ 2、不按规定路线行走。 ❖ 3、儿童热中玩耍。 ❖ 4、醉酒行走。 ❖ 5、盲聋病残,精神失常。 ❖ 6、跳车、扒车、追车、拦车,车未停稳
忙于上下车。 ❖ 7、骑自行车人从视盲区内突然驶出。 ❖ 8、自行车争道抢行,走机动车道。 ❖ 9、骑飞车、乱钻猛拐,突然跌倒。 ❖ 五、其它机动车、人力车、畜力车违章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的成因
❖ ㈡ 驾驶员疏忽大意
❖ 1、精力不集中。 ❖ 2、对陌生路段警惕心不够。 ❖ 3、道路交通的突发状况。 ❖ 4、连续紧张的驾驶,情况
缓和后,思想上松弛。 ❖ 5、有侥幸心理。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的成因
❖ ㈢ 驾驶员判断失时或错误 ❖ 1、对外界交通信息反应迟缓,失去了分析和判断的机会。 ❖ 2、对驾驶的车辆和前后车辆的行驶速度判断错误。 ❖ 3、对道路交通环境目测的距离远近、形状大小、坡度高低判断不清。 ❖ 4、对一些情况记忆不清或记忆错误导致判断错误。 ❖ ㈣ 驾驶员操作处理错误 ❖ 1、违反驾驶员纪律规定。 ❖ 2、违反驾驶员技术操作规程。 ❖ 3、选定错误(如刹车时误踏油门) ❖ 4、临危措施不当。
• 机动车安全---开车前
❖ 检查车辆附近; ❖ 确保没有障碍物或儿童,请特别
留意后面的盲点。

❖ 上车坐好后,确保所有车门已锁; ❖ 调整好后视镜及驾驶员座椅; ❖ 系好安全带。
.
.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机动车安全---开车前(后视镜的应用)
驾驶员坐在车里视野有限,单凭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对 于左、右和后方的情况只能借助车内后视镜和2个车外后视镜了。 而一些驾驶动作,如转向、倒车、并线和超车等,必须借助后视镜 方能安全完成。充分发挥汽车后视镜的作用,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1)行车前要调整好后视镜的位置和角度。行车中,由 于车辆的行驶震动,易引起后视镜的位置和角度变化,对此应注意 观察并及时调整。
❖ 切勿酒后驾车 ❖ 切勿疲劳开车,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的,应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
全天开车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 ❖ 驾车时不要拨打接听手机、观看车载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 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 儿童乘车不要坐前排,儿童应乘车坐后排,有条件的要配备儿童
专用安全坐椅,减轻车辆在紧急制动或发生事故时对儿童的伤害; ❖ 正确选择行车道,不占用非机动车道,不随意变更车道,严禁跨
❖ 通过学校门口或人行道,减速行 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 应当停车让行;
❖ 通过弯道时,车辆驶近急弯安全 视距不足的路段,应当在本方车 道内行驶,提前减速,勿超车, 必要时鸣喇叭示意。
.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 机动车安全---雨雪天气
❖ 减速慢行无害处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一旦出现雨雪天道路湿滑的 情况,车辆最高的行驶速度是不能超过每小时30公里的,这其中就 包括了雨雪等特殊天气和道路状况下的时速要求。
❖ (2)小型客车和大型货物运输车是交通肇事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两 种车型,其次是两轮摩托车和农用运输车。
❖ (3)行人违章横穿公路也是造成交通事故并导致死亡的重要违章行为。 ❖ (4)发生事故的客车中,95%都是个体或挂靠(融资)的车辆。 ❖ (5)事故多发生在道路“黑点”段,所谓道路“黑点”段,是指地形
❖ (6)近年来新驾驶员培训时间短、培训 质量差、考试不严格,新驾驶员安全素质 差,驾驶技能低下,也是事故多发的特点。
❖ (7)受经济效益的驱动,个体大型货运 和客运车辆驾驶员、出租车驾驶员多拉快 跑,严重超载超速、疲劳驾驶是事故多发 的有一个突出点。
❖ ( 8)事故多发起多在每年的4、5月份和 8、9月份,这两个时期是季节转换最明显 的季节,驾驶员易烦躁、疲劳和精力分散。
2011年12月9日上午,温州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越野车转弯后前 行时,不慎将蹲在地上的一名五岁小女孩卷入车底,所幸十多名路人合力 抬起车辆,才将小女孩救出。这起事故的“主凶”,便是令无数驾驶员闻 之色变的“汽车盲区”。
.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 机动车安全---开车时(行车盲区)
山路盲区: 山道多弯,盲区 频现
有障碍物(没有车辆)的车辆优先通行。 ❖ 8)违反不同型车辆优先通行的原则。 ❖ 4、违反会车规定 ❖ 1)在狭窄地段会车互不礼让; ❖ 2)行车中抢道; ❖ 3)夜间会车不会大灯,造成眩目。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5、违反通行规则
1)违反右侧通行规则(分驶车道以中心线为界,混驶车道以几何 中心线为界);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的成因
❖ ㈤ 驾驶员的体力或精力不足 ❖ 1、酒后驾驶。 ❖ 2、药物影响。 ❖ 3、有疾病,体力过弱。 ❖ 4、暂时性的视力障碍(如眼疾、眼
伤等)。 ❖ 5、疲劳驾驶:1)长时间驾驶;2)
单调环境驾驶;3)睡眠休息不足。 ❖ 6、精神或思想上的影响,使情绪不
安、烦躁。 ❖ ㈥ 无权驾车上路 ❖ 1、无驾驶证。 ❖ 2、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车辆。
❖ 脚下请勿 “拖泥带水”脚底下冰雪一旦带进车里,踩油门刹车的时 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滑脚的情况,自然也会对车辆操控带来不小的 风险,因此这也是需要司机特别留意的,最好将脚下的水擦干后再 驾车上路。
❖ 车距适当拉大雨雪天最忌讳的就是路面湿滑从而导致追尾等事故的 发生,所以适当拉大车距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的成因
❖ 三、道路及道路环境的原因 ❖ 1、视线盲区较大的斜街、弯道、拱形路。 ❖ 2、陡坡、狭窄路段。 ❖ 3、交通标志不全、视线不清。 ❖ 4、冰雪、泥泞、油迹、软化沥青等光滑路面。 ❖ 5、路面损坏、违章掘路、公路打场晒粮、违章堆放建筑物品或垃圾
等。 ❖ 6、风、雪、雨、雾天气,挡风玻璃结霜。 ❖ 7、夜间或傍晚黄昏路面照明不良。 ❖ 8、斜照的阳光、耀眼的灯光广告。 ❖ 9、路旁特别能引人注意的事物。 ❖ 10、牲畜及野生动物。
2)违反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规则;
3)违反禁行、单行规则;
4)占用人行横道;
5)不按规定变更车道。
❖ 6、不遵守正确行驶指令
1)无视交通信号:闯红灯、抢绿灯、抢黄灯;
2)违反交叉路口左右转弯规定及安全运行规定。
❖ 7、距离过近
1)跟车过近;
2)行车间距过近;
3)与行人安全距离不足; 4)与非机动车侧向间距过近。
复杂、视线不良、事故多发和有道路病害,管理又相对薄弱的地方。由 于离城镇远,道路黑点也是管理部门的死角,当然也是重特大事故的频 发地。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发生在城区结合部、县乡道路的约占70%以 上,而发生在急转弯、陡坡、临崖、傍江傍河等复杂路段的事故占其中 的80%以上。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交通事故多发的特点
越双黄线行驶,变道时,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开启转向灯; 车速不要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开车过程中,避免吃 东西。 ❖ 开车时要尽量随大流,切勿特立“毒”行。 ❖ 开车时尽量减少变道。 .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 机动车安全---开车时(行车盲区)
❖ 所谓汽车盲区,是指驾驶员的视 力范围内,因汽车内外物体的障 碍而看不到的地方。如何规避汽 车盲区,是司机不能忽略的一项 驾驶技能。
.
发生事故的原因
• 2.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 (1)机动车驾驶员总体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交通违章现象严重。以 2002年为例,全国共查纠道路交通违章2.59亿人次,平均每天70.9万 人次,其中,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造成85916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 的78.56%。
❖ (2)机动车总体水平低,不安全因素多。 ❖ (3)道路通行条件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安全问题突出。 ❖ (4)预防事故新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 (5)缺乏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一些地方预防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