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 一 、人类行为 ❖ 二 、社会环境 ❖ 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行为
❖ (一) 人类行为的含义
❖ 社会工作通常界定: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 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 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在这里,适应性、类型 众多并易于变化、动态、可控制或可训练、发 展性、整合性是其基本特征。
❖ 柯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类道德发 展可以分为前道德期、习惯期和原则期。前道德期为7岁前, 分不清是非,这时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予以控制。习惯 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意见,实现社会所期望的行为。
二、儿童阶段的特征
❖ (一)儿童生理的发展
❖ 儿童的生物特性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出生前已经形成 的基本身体结构和组织系统,出生后成长极快。
一、人类行为
❖ (二)关于人类行为正常和异常的划分
❖ 划分人的行为属于正常还是异常有诸多标准,这些相对 标准包括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为适应性、个人主观 感受等。一般地,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在统 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其行为就属于正常行为,反之则 是异常行为;如果个人行为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规矩, 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有偏差的;如果某人无法 适应社会,就会出现社会化不足,进而体现为异常行为。 上述标准是相对的,也是以具体社会情景为条件、为背 景的。在某些个人、地域和时段发生的正常行为,在其 他场景中可能被视为偏差行为。
一、儿童发展理论(2)
❖ 埃里克森(Erikson)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基础上强调社 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这一分类 方法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极具启发。该理论认为,人生各阶 段都有自己的独特任务,人们从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 独特的品质。一般地,人们完成了任务就会有助于形成良 好的人格特征,否则就面临心理社会危机。
二、社会环境
❖ (一) 社会环境的含义
❖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 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 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环境
❖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 人不可以只依靠自身就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作为 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团体、组 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叉场景 之中的。他人是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最重要和最活 跃元素,人的生物发展、心理和人格发展、社会化过 程一般是在由他人组成的特定社会场景中进行。
第二节 儿童行为和社会环境
❖一、 儿童发展理论 ❖二、 儿童阶段的特征 ❖ 三、儿童问题及对策
一、儿童发展理论(1)
❖ 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对母爱的需求十分强烈; 同时婴幼儿对父母分离会产生焦虑。他们不仅接受父母之爱,也会 诱导双亲来爱他们。
❖ 皮亚杰(Piaget)的认知理论把个体行为背后的过程用信息处理来 表达,来研究个体获得、储存、转换和运用符号进行智力活动的过 程。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三)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与社 会环境的关系
❖ 社会工作由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认 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工作者常常认为 人们的困境源于上述两者的不恰当互动。因此,改变 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环境间适应性 平衡的专业手法。
❖ 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和性理论在心理治疗方面影响深远。该理 论认为,欲望是人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心理和性的能力。在不同时 期,儿童的需要都应该得到恰当满足,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使人格 发展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其人格变异。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 社会工作的影响也较大。该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经历本我、自我、超 我三阶段,本我主要满足个人欲望,但往往被超我视为不道德,从 而两者会发生矛盾,自我是其中的调停者。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二)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 (1) 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
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 (2)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各年龄段人士所处的生活
环境不同,他们所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 言,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未完成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较大,反之则较小。 ❖ (3) 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 (4)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 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 些。
三、儿童问题及对策
❖ (一) 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不同年龄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 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和气质上的缺陷。许多孩子存在娇气、骄横、任性、 自私、懒惰、冷漠等不良性格,缺乏勇气、刚强、大度、坚韧等优良性 格。
❖ 儿童行为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处的场景不同, 但是都可以细化为家庭、学校、朋辈、社区、社会等系统。
二、儿童阶段的特征
❖ (二) 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
❖ 心理和人格发展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是儿 童的重要任务,儿童社会化有如下特征:(1)0—6岁儿 童最早通过哭笑表示情感,随后逐渐对亲近者有依恋行为, 并开始与同伴和其他成人交往。(2)学校和朋友开始成 为6岁到性成熟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课程 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此阶段,游戏也变得与课程 同等重要,并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 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一)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来自的分析视角❖ 不少宏观和微观理论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了说明。在社会工作中,“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 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在环境中”就 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 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并被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所面 临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描述也可以推广运用于其他案主。 鉴于人和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人在环境中”已被称为真 正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概念和理论。
❖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1)独生子 女家庭和核心家庭越来越多;(2)离婚家庭对孩子有相当影响;(3) 家庭教育两极化,一是责任两极化,二是期望两极化;(4)虐待儿童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