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访谈实录1、7月21日何辛侯副团长访谈实录记录人刘依奇“这里是新疆,是我们爷爷生活的地方!”这里是兵团,是老一辈革命人奋斗的地方!初建国时,解放军和志愿支边的老一辈人们在一片荒滩沼泽与战乱狼藉如此这般艰苦的条件下靠双手开辟建设新疆的情形,我们没有见到过,但是如今,我们却见到了在老人们汗滴与心血的浇灌下发展起来了的大美新疆!我们也见到了依然健在的第一代兵团人,感受到了他们言语和表情中流露出来的对于今天的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欣慰和自豪!7月21日我们实践队有幸来到了兵团第五师87团团部参加了杰出三代军垦人座谈会,期间便得到了与87团已退休的一位老一代兵团人何辛侯副团长单独访谈的机会,听他讲他在新疆兵团的故事。
何老当年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的年代跟随父母来到了新疆,虽然不是刚解放,却也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时候。
他感慨良多地对我们说:“刚来的时候哪像现在,那真的是啥都没有啊!你想想,连住都是在地上挖坑,那叫‘地窝子’!”说到这儿,何老给我们念起了他还清楚记得的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民间的一段顺口溜:“兵团兵团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快,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
”从中,兵团在老一辈人那个年代的艰辛跃然显现,但同时艰苦创业的兵团人崇尚勤俭节约、时刻不忘国家、热爱着兵团的品质与情感也被生动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何老还跟我们谈到他的子女,他有两个儿女,一个留在了兵团当老师,另一个在外省工作。
他说他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留在兵团做贡献,但是“出去走走也好,多学习学习,今后如果回来还能将外面学的东西用来更好地发展兵团的事业嘛!”正是这么一种朴素的愿望,造就了今日的兵团,今日的新疆!正是这么一种坚定的力量,让何老倍感满足的同时也怀抱着深情的期望地说:“你们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大好,要不断努力啊!”老一辈是吃了苦的一辈,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坚持下来?是什么让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年代这么有干劲呢?我的答案只能是:那就是一种民族振兴的伟大力量!一种不甘被外在的艰难决定命运的气魄!还有一种能吃苦、能奉献的朴素胸怀。
何书记的那句“有为才有为”无疑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有行动才有作为!正是他们不畏艰难,开拓这片疆土,才有了现在的新疆:万古荒原上有了200多个大小城镇和一个个花园式的农场、上万项水利工程和千万亩耕地、数十条河流与交通线路通达···而现在的兵团蒸蒸日上的发展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为的正是一代代永不停息的继承老一辈人们的初衷、奋斗的基业和可贵的精神,在兵团将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2、7月21日米尔其克草原边防哨所斯卡克大叔实录记录人王佳“守在这里是我的责任!”斯卡克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坚定说,他满是深情的目光中折射出老一代兵团人火热的赤子之心。
斯卡克是农五师87团畜牧公司的一名哈萨克族牧工,年过七旬的他在米尔其克草原上义务戍守了40年。
四十年前的他,仅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牧羊小伙,与蓝天高山为伴,承担了巡防18公里边境线的义务;四十年后的今天,他已两鬓花白,与五星红旗为伴,依然坚守在这片草原。
如今他已经有着近30年的党龄,2006年,他被兵团党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斯卡克退休后,小儿子别里泉特又接过了戍边的接力棒。
在与斯卡克大叔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1972年,应组织安排,他来到米尔其克草原,管护87团17万亩草场及山间的森林资源。
从此,他也成为边境线上的义务护边员。
“每年五六月份是采挖中草药的季节,一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偷越国界拾鹿角、采草药,这里我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可疑人员”,斯卡克大叔指着山上的毡房对我们说。
他还向我们讲述了10年前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那时他进山巡查,发现了一个30多人的团伙,在距离边境线很近的山谷里捡拾马鹿角并偷猎动物。
“他们的人数太多了,而且还携带着自制的枪械”,这是斯卡克当护边员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险。
当时,斯卡克想不能强行阻拦,便佯装成一个过路的牧羊人走近他们,机智地把他们引进一条与外界不相通的山沟,然后快速赶到边防连报告。
边防官兵迅速出动,将这伙人全部擒获。
讲述中,斯卡克大叔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眉宇间流露着紧张的神情,透过他的双眼我们似乎看到了10年前他那神勇的表现。
2010年10月,斯卡克大叔退休了,但是退休不忘护边情,他仍旧坚持每月10日上山义务巡边,而与他为伴的是已经从他手中接过戍边交接棒的小儿子别里泉特,巡边的路上斯卡克大叔不再孤单。
2011年,他在山前的平地上建起了2间简陋的水泥房,水泥房旁边是棚板搭起小厨房,水泥房的后面是圈养的羊群,而水泥房的周围是上百颗的白杨。
老人告诉我们。
今年开春他购买了120棵白杨树苗,并亲手把它们种在房前屋后,我们到来的时候小树苗已经长成小树,看着那些挺拔的小白杨,大叔告诉我们“明年春天我还想多种些树,我想把这一片都种白杨”,说话时他脸上溢满了幸福。
最引人注意的是水泥房前的旗杆和那鲜艳的五星红旗。
“国旗代表我的心”,斯卡克大叔自己竖起了旗杆,托人从山下买来了宝贵的五星红旗,蓝天白云间,五星红旗在草原上迎风飘扬,似乎在讲述着一位老人的戍边故事。
故事是那样的简单,因为那只是一位牧羊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故事又是那样的深邃,因为那是一位老兵团人40年不变的守候!四十年如一日,斯卡克大叔戍守在边境,扎根在山脚,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变化是风霜雨雪,不变的是他的赤子之心!这是一位七旬老人一生的守候,也续写着老一代兵团人亘古的传奇!3、7月22日86团企管张主任实录记录人纪勤“新疆大有发展,机会多,潜力大。
”87团张主任说,隐藏不住的笑容里透露出自豪,坚毅的目光里是对美好未来不容置疑的期待。
张主任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七团主任,现年38岁,典型的兵团二代-----父亲一代因军队转业响应国家政策来到新疆,自己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建设新疆,继续父辈的事业。
张主任主要负责工业企业建设的监管、招商引资(判断)等工作,他介绍说,八十七团现在实行的是一种新型模式----以地入股,即87团把土地以比较低的价格给企业使用,企业把钱拿来建设工厂,给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当然有前提条件,首先需要一群能够拿出大笔资金的企业家,也就是一群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富起来的人,只有他们才有钱来做大的投资,实质上就是一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其次,内地土地成本越来越高,而87团有大片的土地,适应了企业降低成本、发展出口贸易的需要。
“企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7团投资,是极其正确的选择。
”他说,首先,企业能获得用地优惠,企业动辄使用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土地,兵团对每亩土地收取的费用是很低的,这样企业就能够把更多的钱放在建设生产上;其次,能获得资源使用优惠,新疆资源很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硅砂等等,企业在这边投产成本较低,运输距离近;再者,87团距边境几大进出口贸易通商口岸很近,企业会获得出口优势。
与此同时,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
张主任向我们介绍说,想要进驻的企业必须是规模大、高产出、低耗能、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
“我们要吸取教训,以前有很多团场在引进工业时没能做良好的筛选,之后造成污染,现在又花很大的代价来治理,得不偿失。
”张主任如是说,“我们也在逐渐完善引进机制,加强兵团团场对企业的选择控制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兵团中年一代的代表,他们有想法,敢创新,敢开拓,敢实践;他们有使命,有责任,有远见,善于学习。
他们是促进新疆繁荣与稳定的中流砥柱。
4、7月19日参观89团万亩葡萄园实录记录人刘依奇记得初来到新疆时,无论是西行的列车深入新疆境内后还是我们队伍驱车从乌鲁木齐前往石河子的途中,奔驰的车窗外总是不时有大片大片的浓绿映入眼帘,这是一片片的棉花田、葡萄地,还有各类瓜果蔬菜。
这种绿将人从对大西北茫茫戈壁荒滩的联想中霎时拽了出来,我们连声惊叹:这简直是奇迹!但从未真正了解过: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些奇迹。
直到我们来到了兵团,通过参观走访慢慢了解了兵团。
在兵团第五师89团学习时,便有机会再次深入感受了这抹浓绿。
那是一片面积达1800亩的葡萄园,密密的葡萄架上挂满着的一串串鲜嫩的葡萄不仅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兵团农业的专门化、机械化发展模式的剪影。
关于葡萄园的种种情况我们更多则是从与他们的一位杨副连长的交流中了解到。
这一天,当我们队员看到满眼的葡萄树兴奋好奇地问到它的年亩产量时,杨副连长脸上表情无比自豪地说:“今年还只是这片葡萄生长的第二年,亩产是600—800千克,到明年产量就能达到1000千克/亩啦!”“这种葡萄主要作为时令鲜果远途销往广州市场,这样一来价格也是非常可观的,销售的对象即客户也是兵团专门的公司负责联系。
”整个葡萄园的经营模式更是值得称道。
杨副连长告诉我们:万亩葡萄园是兵团统一投资开发,农户通过与兵团签约承包经营,每户最多可承包15亩,每亩总共只交800元,承包期为13年,同时兵团负责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指导。
葡萄种子是兵团统一引进,葡萄窖、葡萄架、高密度的滴灌系统、冷藏库等均为兵团统一出资建造。
第一年是葡萄的生长发育期,农户见不到效益,所以兵团会向农户发管理工资;第二年葡萄园产量600—800kg/亩,有效益了,兵团减少农户的管理工资;第三年及以后就是丰产期了,农户根据当年的产量,除去投入的肥料、人工成本等再向兵团上交部分利润,兵团就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收回成本。
这样的方式对于鼓励支持农户参与生产、提高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非常有力,加上操作过程中高度的机械化和精准化,对提高葡萄园的产值是大为裨益。
兵团就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推动着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正是这样建设着美丽的新疆、创造着大自然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个奇迹!眼前的葡萄地就像是一片绿洲一样,而在新疆,不再是只有戈壁滩、风蚀岩、沼泽地,这样的“绿洲”还很多!这些都是兵团多年来在新疆这个祖国西北边区稳扎稳打开辟来的,是兵团建设美好新疆的天然见证!兵团里像杨副连长这样踏实能干的中年一代为之贡献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
他们在老一辈的基础上继续摸索学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同时也将自身的能力和热情在这里尽情挥洒。
到如今,兵团二代更是爱怜地将自己一手打理的农场看成自个儿的孩子一样,谈及梦想,便一心只想兵团能够使新疆一步步发展得更好,让西部戈壁永远变成绿洲,变成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天堂!听到这些我们实践队的所有人同样是感到无比振奋和期待,更是萌发了将来也要在兵团发展、扎根兵团的想法。
5、7月21日选派生余小欢访谈实录记录人纪勤“在这里,我愿意忍受清贫和寂寞!”这是刚毕业来到87团仅20天的22岁女大学生——余小欢见到我们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