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生育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育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90后生育观的研究文献综述090702111 09社本一班王芳前言:生育观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

【1】通过日常的生活,我发现在母亲这一代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

妇女由于生不出男孩而遭受婆婆的冷遇、小姑子的白眼、丈夫的不重视,这是在我们村真实的案例。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年轻一代正成为生育的主力军,90后正逐渐迈向婚姻的殿堂,因此我对此有相当大的兴趣与热情关于此项的研究。

在此之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生育观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妇女、大学生、农民、城镇、村落甚至80后等方面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而我所要针对的研究对象则是90后关键词:90后生育观念生育特征影响因素正文:不少学者在生育观的界定从不同角度、不同取向进行界定。

有原始生育观、传统生育观、现代生育观,另外还有农村生育观,还有从价值取向等来定义生育观的概念。

朱洪峰提出由于原始人游猎、群居、群婚的三个基本生活方式决定了原始的生育观念,当时人们居无定所,食物匮乏,而当人口增加更会使这种情况变得更为严重,所以当时的人们对新生命的到来是有所排斥,因此原始人的生育观念是与氏族部落的集团意志是统一的,不存在个人生育愿望与群体生育意志的差别。

【2】而根据对多数学者的文章阅读之后,总结出传统生育观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无后不孝”,尤其是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开枝散叶的生育观念,是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特征。

传统社会是父权社会,父权决定了男性家长拥有家庭财产的垄断权、对妻子儿女的占有和支配权,而当时的女子在家庭则没有独立的人格的人格和地位。

同时我们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这也决定男子地位,人们更愿意多孕育强而有力的生产力,同时男子的多少也可决定家族势力的地位。

而现代生育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使人们从田里解放出来,而且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政策正确的引导,使人们对传统的生育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觉悟、法制观念、人权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方面地位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转变,向现代生育观念转化,“少生、优生、优育、不生”的观念为大多数家庭所接受,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大范围的促进生育观的转变,使人们不再拘泥于要求生男,或者多子多福的观念。

根据各位学者的文章,不论是传统生育观还是现代生育观都各自显现出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比如杨倩倩、陈岱云等学者对传统生育观所具有的特征归纳有: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子是生育工具、希望多子女等思想较为落后等生育特征;【3】而朱洪峰等对现代生育特征的归纳则较大程度上与过去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现代生育观念是建立在人们对生育的社会性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并能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化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观念是个体生育意志与社会生育意识相统一的高度自觉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观念是家庭职能生活化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观念是生育心理理性化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观念是不断发展、健康文明的生育观念。

【2】而将这些观念具体化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人们喜欢少生不喜欢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成为生育的主力军,他们在过多的压力下,不愿再成为孩奴,养一个或者两孩子是在能力范围如果多个那么是养不起的;不再觉得生女孩不好,也不认为如果不生男孩是绝后,这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国家政策的指导,和个人自身素质水平的改变都具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有的人甚至更愿意生女孩,女孩的经济成本比男孩低,很多人觉得女孩比男孩更贴心懂事;现代人都很大程度上赞同优生、晚生,因为学习和事业上的拼搏,人们都在较大的尺度的推迟了生育的时间,不愿被孩子束缚住,另外在生育孩子时,人们都会自觉的去医院检查,愿意生健康宝宝;总的来说从传统生育观到现代生育观特征的改变是向理性化发展,或许在某种程度或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迂腐的观点,但毕竟是少数的了。

根据文献的内容,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生育观的转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在强、多子多福的观念几乎消失,理想生育子女数与计划生育子女数的一致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弱化,现在多数的人希望儿女双全,或许还存在少数人愿意生男孩但也有人偏爱女孩或者对子女性别无所谓;影响生育观转变有许多的因素,以下是一些相关学者经过研究探讨所认为的原因:政府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的第一推动力量,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逐渐内化成中国社会的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从制定伊始便通过发挥其强制力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过多及增长过快的问题,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养育孩子的成本,这为人们现代生育观念的自觉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生育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个人生活都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理性的生育心理正是要对生育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作出正确的评判,而当今中国社会,生育孩子的成本已大大提高,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发生变化,已由“多子多福”变成了“生一个太少,两个正好”的生育意愿,生育孩子的功利性目的减弱,养儿防老的观念已在改变;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必依赖儿女,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完善,社会保障的实施缓解了社会压力,减小了社会问题危害,保障了社会安全,增加了人们的福利,促进了社会良性运行于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保障对人们生育目的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功能,作为积极的社会控制手段,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了社会成员在规避养老、医疗等生产、生活风险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理念逐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更加理性化、现代化的道路;家庭因素,郑卫东提出: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权利的分散化,生育将会越来越表现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抛弃家庭趋向,从而实现生育行为的现代化,即“少生,男女都一样”。

【4】叶文振指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家庭模式,对生育的微观影响体现为家庭内部的生育偏好与选择,宏观影响体现为家庭外部的生育文化约束与引导。

【5】靳小怡等人强调了父系家庭体系及其重要内容和象征的“嫁娶婚”的婚姻形式对男孩偏好的显著影响,证明了“招赘婚”能显著弱化这种偏好。

史宝琴等人认为伴随着家庭内部结构和权力的变迁,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在生育上有同等发言权,这种主动性增强必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模式。

文化因素,学者对文化在生育观形成和生育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有学者从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出发,指出在儒家伦理文化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以“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等为重要内容的生育伦理和生育价值体系,造成了中国人在生育中偏好多生和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和实际生育行为。

李静等学者对广西农村人口性别比调查的文章中发现,传统文化习俗对其影响较深,他认为影响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根源于传统农村社会里内化的文化习俗。

【6】李银河在对农民生育行为的阐述中,将村落文化对农民生育的影响分三个方面:一是因“人多”可以“势众”从而鼓励了大家庭、多子女;二是因“竞争”的规则使村落中的人投入到生育的竞赛;三是因“趋同”的规则以及村落中人对公平的强烈要求,导致男孩偏好。

而宗族文化也包含在村落文化中,对生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自身个人因素,自身经济水平的发展、文化素质水平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因素,对生育观的正确认识都是生育观发生改变的重大原因。

同时李银河《在生育与村落文化》一书中将生育的动机分为物质动机与精神动机,物质动机包括:1、孩子的直接经济效用;2、孩子的养老保险作用;3、老年自养问题;4、现行赡养法规对生育行为的影响;而精神动机则包括:1、生育以满足成就感;2、生育以传宗接代;3、生育以满足亲子感情。

【7】以上就是本人通过对有关生育观的文献综述分析,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我了解到专家学者们对生育观的研究已经十分的充分和具体比如在生育观的界定方面就有,传统生育观、现代生育观、农民生育观、大学生生育观、研究生高等素质学生生育观、妇女生育观、独生子女生育观等等,学者们对生育观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都经过了详细而细致的分析,都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而他们没有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作出具体相关的分析,比如身为90后的我们。

我们这一代正是成为生育主力军的一代,甚至很多90后都已经结婚生子,然而他们虽已结婚生子,可是我们却并不了解他们实质上对生子的态度,不了解他们生育的目的,生育性别及数量的偏好。

因此我的文章正是准备通过对与这些人的调查了解的基础而书写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尽最大的所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参考文献:1、王小平,王海芳.关于二十年来生育观念研究的文献梳理[A].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四卷第五期(总第19期).2、朱洪峰.现代生育观念及生育观念现代化[J].理论纵横,36—38.3、陈岱云,杨倩倩.社会政策与生育观念—以社会控制为视角[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十月第5期(总第82期).4、郑卫东.二十世纪村落家庭结构、家长权威与生育的变动——山东东村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04期,26-30.5、王涛. 当代农村妇女生育观界定及影响因素述评[J]. 企业导报,2011年第3期,43—44.6、吉建华,李静,屈思敏. 传统文化习俗对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1期,22—25.7、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2009,118、陈岱云,胡令安. 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基于对山东省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26卷).9、曹桂芝.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育观的变迁[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 6) .10、刘玉良. 农民生育观变革浅谈[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 年第1期.11、罗天莹.改革开放30 年与青年生育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2、孙国芳. 大学生生育性别偏好调查研究报告——基于安庆师范学院的调查[J].出国与就业理论探讨,2010年1月,87—88.13、孙梦云,朱施琴等. 论当代中国农民生育观的特点[A].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4、覃民,李伯华等.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 9) : 519 ~521.15、汪雁, 慈勤英. 对生育观转变的标志的反思. 人口学刊, 2001,126( 2) : 53- 57.16、王虎森.论影响生育观的主要因素[J].人口战线,1992(2)17、王树新1 人口与生育政策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J ]1 人口与经济,2004 , (4) 118、吴海华. 从丁克家庭看现代社会生育观念的转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9卷第6期.19、张俊山,张铁军. 村落文化对村民生育观念的影响分析——基于三个村落的调查[A].广角,2011年6月(中旬刊).20、张子毅. 中国青年的生育意愿[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1、郑媛,徐乐等. 广州市大学生生育观念调查[A]. 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8月地30卷第8期,742—743.22、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学,2004,( 5) : 73 ~78.23、周长洪. 生育观念的概念结构模型.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23 ( 2) : 5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