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靠性预计报告

可靠性预计报告


unit (i) A(i)
式中: λunit 第 n 个单元的失效率; λ(i) 在 n 个单元中第 i 个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 A(i) 在第 n 个单元中第 i 个元器件的重要度系数; (3) 每个模块的失效率是各个单元失效率之和:
艾默生商业秘密
3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项目组
拟制:
可靠性室审核: 测试经理复核: 测试总监批准:
艾默生商业秘密
2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1. 前 言 ..................................................................................................................... 1 2. 参考文件 ................................................................................................................ 1 3. 产品组成 ................................................................................................................ 1
宋学东 罗跃辉
2012.06.04
可靠性预计结果
温度\不可用度 常温 (25℃) 最高工作温度 (45℃)
规格书要求值
实际预计值
预计年返修率 (%)
5×10-7
2.98×10-7
/
/
/
/


■通过 茹永刚 胡林忠 方红苗 曾卫国 日 日 日 日 期: 期: 期: 期:
□不通过
2012.06.08 2012.06.08 2012.06.10 2012.06.11
6. 可靠性预计结果 ..................................................................................................... 5
6.1 系统可靠性预计模型........................................................................................................... 5 6.2 产品/模块可靠性预计结果 .................................................................................................. 5 6.3 系统可靠性预计结果........................................................................................................... 5
艾默生商业秘密
4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6. 可靠性预计结果
6.1 系统可靠性预计模型

6.2 可靠性预计结果 产品的可靠性预计结果见下表:
名称 1 2 3 4 5 6 7 数量 周期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失效率 MTBF(h) MTTR(min)
艾默生商业秘密
2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4.2 使用电气条件 输入特性 (1)输入电压:260-530Vac (260-530Vac为半载) (2)输入电流:100A (3)输入交流电压频率:40-70Hz 输出特性 (1)输出直流电压:42-58VDC (2)输出直流电流:0-1000A (3)输出均流特性 :≤5%额定电流;测试电流范围10%—100%额定电流。
4.
使用条件 .............................................................................................................. 2
4.1 使用环境条件 ..................................................................................................................... 2 4.2 使用电气条件 ..................................................................................................................... 3
5. 可靠性预计 ............................................................................................................ 3
5.1 可靠性预计方法 ................................................................................................................... 3 5.2 计算条件 ............................................................................................................................. 4
3. 产品组成
3.1 产品简介 W64AAZ 电源系统的功能是将 380V 的交流市电变换成-48V 的直流电,为通信设 备提供电源。 3.2 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 交流输入到交流配电柜后,分配给整流模块及相应的用户供电分路,整流模块将交 流电整流滤波以及逆变成次级的-48VDC直流电压,为直流侧的负载以及电池供电。当 交流停电后,整流模块没有输出,此时将由电池组向负载供电,达到负载不间断供电的 目的。监控模块对交流配电柜、直流配电柜以及整流模块、电池组的监控和状态监测与 管理的功能,并与上位机通讯和信息交换。为了整个系统的安全与可靠,对交流输入和 直流输出部分具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原理方框图如图1。
2. 参考文件
Bellcore TR—332 《Reliability Prediction Procedur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MIL-HDBK-217F TS-S100200002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可靠性预计规范》 《P020127 项目产品规格书》
监控模块 整流模块 交流配电柜 电池组 电池熔丝 直流配电柜 1 整机 MTBF
Λequip=πE×

i 1
n
Ni×λt(i)
式中:λEquip λunit(i) Aunit(i)
电源的失效率; 第 i 个单元的工作失效率 第 i 个单元的重要度系数;
(4) 系统的可靠性一般用不可用度来衡量,得到模块的失效率后,利用可靠性预计 软件 RELEX 中的 RBD 模型画出可靠性方框图(见图 2) ,将方框图中每个模块的 失效率或 MTBF 输入,如果可以维修的模块还必须输入维修性参数,即可计算出 系统的不可用度。 5.2 计算条件 (1) 质量系数 我司产品使用的元器件符合 Bellcore RPP TR332 中的第 II 级要求,因此: πQ=1.0 (2) 环境系数 我司产品运用的环境见表-1: 表-1
··
电池 图-2
图2
W64AAZ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方框图
复合模型的计算比较复杂,尤其是在考虑维修性的时候,这里采用可靠性预计软件 RELEX 中的 RBD 计算模型计算。 4. 使用条件
4.1 使用环境条件 工作温度:-40℃~65℃ 存储温度:-40~70℃ 相对湿度: 95%(无冷凝条件、40 ℃±2 ℃)
艾默生商业秘密
3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W64AAZ 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1. 前 言
本报告是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W64AAZ 产品可靠性指标不可用度的的计算书。 本报告简述了 W64AAZ 产品的使用条件和基本工作原理,详细地介绍了不可用度的计 算依据和方法,报告给出了产品可靠性预计结果。 本报告可以作为开发人员进行产品设计时提供可靠性方面的指导,也可以向我司产 品用户提供该产品的有关可靠性信息。
艾默生商业秘密 1
NO.L2047
NetSure801 电源系统可靠性预计报告
电池1 AC输出 输入
交流配电
电池2 整流模块1
直流配电
输出
AC
整流模块2 整流模块10 监控模块
图 1 系统原理说明
DC
··
3.3 可靠性模型 W64AAZ 的可靠性模型为复合模型,可靠性方框图见图 2。
整流模块1 开始 监控单元 交流配电 结束 整流模块2 ⊕ 直流配电 整流模块10
3.1 产品简介 ............................................................................................................................. 1 3.2 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 1 3.3 可靠性模型 .........................................................................................................................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