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1

寄生虫1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长所,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害的一方为宿主,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

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都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壮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时,并不能发育至成虫,仅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当其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的时候,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成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长期或暂时在人体内生存,而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的现象称寄生虫感染。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幼虫移行症:一些动物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人体(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在组织中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病变;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器官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夜现周期性。

班氏丝虫:晚10点-次晨2点,马来丝虫:晚8点-次晨4点。

棘球蚴砂: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小钩和其他成分均可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蚴砂或囊砂。

再燃: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在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血内存在少量残余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数周至数月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血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完全消灭,在未经蚊媒传播再次感染情况下,经2~3个月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填空:1.目前联合国联合倡议要求防治的5类寄生虫病是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

2.我国致力防治的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钩虫病。

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6.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7.原虫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组成。

8.通常根据运动细胞器的类型和生殖方式,可将原虫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

9.医学寄生虫学研究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10.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

11.绦虫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三部分构成。

12.八种热带病:麻风病、结核病、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中国是钩虫病)1.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①形态结构的改变: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无需像自生生活那样到处奔波觅食,因此,其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

②生理和代谢途径改变:由于寄生生活迫使寄生虫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其生理和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改变。

③繁殖能力增强:寄生生活使得寄生虫的生殖器官变得高度发达,繁殖能力相应增强。

④特殊入侵机制的形成:寄生虫在从自生生活变为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侵入机制。

2.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有什么?①机械性损伤:系指寄生虫在入侵,移行和定居过程中对宿主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

②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虫体崩解物均可作为毒物或抗原物质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器官或全身损伤,这些物质可能专门作用于宿主的酶系统,消化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

③夺取营养:无论是寄生于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的寄生虫均以宿主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体液或细胞为营养来源,致使宿主营养丢失。

3.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有什么?宿主身体的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胎盘和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是抵御寄生虫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从皮肤入侵的寄生虫,有一部分可能在皮肤内即杀死。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抵抗寄生虫入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某种情况下,宿主的遗传特征对寄生虫感染能否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4.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什么?①体内寄生虫被宿主完全清除,宿主获得对在感染的免疫力,但比较罕见。

②宿主清除大部分或未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产生相对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适应关系。

③宿主的免疫力极弱,不能有效的控制寄生虫在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具有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严重病例可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5.刚地弓形虫流行的原因是什么?①包囊,卵囊,假包囊和速殖子均具感染性且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②中间宿主广泛。

③虫体可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交叉传播。

④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

⑤卵囊排放量大,排囊持续时间可长达10-20天。

6.造成蛔虫广泛传播流行的原因是什么?①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即可发育为感染期。

②雌虫产卵量大。

③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④粪便污染环境和土壤。

⑤不良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喝生水,吃生菜等。

7.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的鉴别?鉴别要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体形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面弯曲,虫体呈C型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向腹面弯曲,虫体呈S型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交合刺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一刺末端呈钩状,被包裹于另一刺的凹槽内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略后位于虫体中部略前尾刺有无8.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微米)244-296*5.3-7.0177-230*5-6体态柔和,弯曲较大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实间隙长度与宽度相等或仅为宽度的一半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尾部及尾核后1/3较尖细,无尾核有两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略膨大9.溶组织内阿米巴:(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包囊岁粪便排出体外。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理变化:肠阿米巴病多发于回盲部,也可累及阑尾、乙状结肠或升结肠,肠黏膜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临床表现: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病原检查时粪便应新鲜,注意快速检查,避免接触尿液或消毒剂,气候寒冷时应注意保温。

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碘液染色法查胞囊。

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是甲硝唑。

10.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虫)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生活史需两种宿主:白蛉、人或哺乳动物。

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里。

感染阶段是前鞭毛体,感染方式是经媒介昆虫传播,输血。

保虫宿主:犬。

首选药物为葡萄糖酸锑钠制剂。

11.蓝氏贾第鞭毛虫(贾地虫):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

滋养体为营养增殖阶段,包囊为传播阶段。

主要寄生于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小肠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上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感染阶段是四核包囊。

12.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虫的发育仅有滋养体期,宿主是人,寄生部位是泌尿生殖系统,最长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处。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13.刚地弓形虫(孢子虫):终宿主为猫和猫科动物,人和多种动物为中间宿主。

弓形虫发育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滋养体、包囊、卵囊均为本虫传播阶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可经伤口感染、输血感染、胎盘感染、器官移植感染。

感染期滋养体、包囊、卵囊、假包囊的速殖子。

生殖方式是世代交替。

14.疟原虫:生活史:有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之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和形成配子体;在蚊体内完成胚子生殖后进行孢子增殖。

感染方式:自然情况下经媒介昆虫传播;红内期发育阶段除配子体可输血感染。

感染期是子孢子。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15.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小的蠕虫卵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

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

感染阶段是囊蚴,致病阶段是成虫。

16.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的蠕虫卵生活史:肠吸虫终末宿主是人和猪,中间宿主是扁卷螺,以水生植物为其传播媒介。

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

病理表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并导致白蛋白减少及各种维生素缺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终宿主:人和猪;保虫宿主:猪17.血吸虫: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

中间宿主是钉螺。

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在人体内的移行过程:尾蚴钻入宿主体内在宿主皮下组织作短暂停留后,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进入体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的童虫可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

童虫在肝门静脉发育到性器官初步分化后,即雌雄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静脉及直肠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除日本血吸虫外吸虫卵都有卵盖。

肝、肺、日本血吸虫不是寄生于肠道内,但是能够用粪检检测出来。

18.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引起肠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

人是其唯一的终宿主,猪是其中间宿主,人亦可作为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以吸盘和小钩固着于肠壁。

虫卵可通过三种方式侵入人体: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自体内感染。

囊尾蚴病分为三种: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

19.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人是牛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虫卵寄生于牛,不寄生于人。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

20.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狼等犬科食肉类动物小肠,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隐窝内;其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的组织气管内,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