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心
年级
一年
专业、层次
护理专业
授课类型
理论课(新课)
学时
5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脉管系统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心
教案的讨论与设计:
1.第一节概述包括心血管系统、脉管系统、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基本概念,难度不大,却是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学好这些概念有助于学好本章其他重点内容。
2.掌握好体循环和肺循环对于学习后面的知识以及对临床疾病的分析都大有裨益,可以利用图示法,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循环,加深记忆痕迹。
2.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沿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淋巴经淋巴管道不断汇入血液的过程。
(1)血液循环的分类:
体循环(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流向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与心的静脉近回右心房。
前面:又称胸肋面,与胸骨及肋软骨相邻。
右缘:主要由右心房构成。
左缘:主要由左心室构成。
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冠状沟:靠近心底处的一条环行沟,是由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
室间沟:在胸肋面和膈面各有一条自冠状沟向心尖稍右侧走行的沟,为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三条均有营养心的血管走行。
肺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被回流的血液充满后,可相互贴紧而封闭肺动脉口,防止血流逆流。
3.左心房 :构成心底的大部分,为最靠后的心腔,左心耳
入口——四个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4.左心室:大部分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其左前下部构成心尖
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5分钟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途径:23分钟;
5.心的位置和外形:40分钟
6.心腔的结构:40分钟
7.心壁结构与传导:18分钟
8.心的血管和心包:22分钟;
9.心的体表投影:12分钟;
10.总结:22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的构造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心的传导系统、心包结构、心的体表投影
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
后方:与左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邻近;
2.外形——一个倒置的圆锥体。
一尖: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壁贴近。在左侧第五肋间隙是、左锁骨中
线内侧1—2cm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所以此处又称为心尖搏动点。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下面:又称膈面,较平坦,隔心包与膈相邻。
迹,此处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右心室 :右心房的前下方,占据胸肋面大部分
入口——右房室口,周缘附有三片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液推动三尖瓣相互对合,关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腱索在牵拉,瓣膜不会向心房内翻转,从而防止血液由右心室逆流回右心房。
二、心腔的结构
心有四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左、右心房之间的中隔部分称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的中隔部分称室间隔。同侧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心房接纳静脉,心室发出动脉。
1.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后上部,腔大壁薄。
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出口——右房室口
卵圆窝——在右心房后内侧壁的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窝,为胎儿卵圆孔闭锁后的遗
(续页)
教学过程:
第七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概述
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1.组成
淋巴系统:淋巴器官、淋巴管道、淋巴组织
心——在心血管系统中是动力器官。
动 脉——是输送血液离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呈网状的微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
静 脉——输送血液回心的血管。
肺静脉
组织细胞
肺静脉的各级属支
全身毛细血管
物质交换
肺泡
静脉的各级属支
气体交换
肺毛细血管
下腔静脉
心的静脉
上腔静脉
肺动脉及各级分支
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
右心室
右心房
第二节 心
1.位置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
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
两侧:借纵隔胸膜与肺相邻;
教案
教材分析:
本章脉管系统在整本教材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概述;二、心;三、血管;四、淋巴系统。本章节学习难度较大,除单纯的理论讲授外,还应配合模型观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配合案例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重难点变得简单易懂。
课程名称
解剖学基础
临床知识பைடு நூலகம்接:世界心脏日
三、心壁的结构和心的传导系统
(一)心壁的结构
1.心内膜:心内膜是衬贴在心腔内面的一层光滑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续。心的瓣膜由心内膜褶叠而成。心内膜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层含血管、神经和心的传导系统的分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2.熟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掌握体循环的循环途径;
4.掌握肺循环的循环途径;
5.掌握心的位置和外形;
6.熟悉心腔的结构;
7.熟悉心壁结构与传导;
8.了解心的血管;
9.了解心包;
10.掌握心的体表投影;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复习旧课:12分钟
2.脉管系统组成:6分钟
肺循环(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到及其分支到肺泡毛细血管,与肺泡理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近回左心房。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
1)体循环流程长,肺循环流程短;
2)体循环是把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把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表血液循环途径
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
左心房
左心房
主动脉及各级分支
3.心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心的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结构、心壁结构和传导系统、心包的构造等都是以后学习心血管内科的基础,本节内容建议多使用解剖模型,适当的减慢教学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模型,打好心血管系统的坚实的基础。
4.可以利用实验课时间让学生动手解剖新鲜的猪心,观察心脏各个心腔的构造,以及各腔的出口和入口,加深学生对本章节难重点的记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模型:
心脏模型、新鲜猪心
教学作业:
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途径
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结构如何?
学生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思维要随老师的讲解而动,适当做些课堂记录,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习题集相应的作业。
课后记(包括教学目标的测评,教学反馈与矫正等)详见单元续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