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和罗马美术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东部的湛蓝水域,这片海域为大陆和半岛所环抱,其南端的克里特岛很早就是一个海上强国。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岛上有一座巨大的迷宫,里面囚禁着食人的牛头怪米诺陶,根据这个传说,克里特文明被命名为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在岛上最重要的遗迹是在克诺索斯发掘出的一座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王宫。
宫殿的墙面装饰着色彩鲜艳的壁画。
给人以隐秘而舒适的感觉。
由于地震和外族入侵,米诺斯文明在大约公元前 1400 年前后连同它的艺术一道被毁灭。
继之而起的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文明。
我们都知道荷马史诗描写的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知道海伦的美丽和木马计的狡诈,阿喀琉斯的勇武及赫克托尔的壮烈,传说迈锡尼就是发动这场战争的希腊联军统帅阿迦门农的故国。
可惜迈锡尼文明留给我们的只是两座空城以及巨石砌成的坟茔,其余值得称道的艺术品为数甚少。
最终,来自北方的讲希腊语的人侵者于公元前 1100 年左右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征服了希腊全境。
几经战乱,在希腊各地出现了独立的城邦国家。
雅典、斯巴达和科林斯等后来的大国从这些小邦中逐渐脱颖而出,并和它们一道,共同铸就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一般认为,古希腊艺术最醒目的成就首先是比例和谐的建筑,其次是再现了人体之美的雕塑。
这一看法不无道理,只是希腊人的艺术追求并非一成不变,要想充分领略他们的艺术,还得更加细致地考察希腊艺术史。
习惯上我们将希腊艺术史分为三个时期,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古风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 5世纪初希波战争初期)、古典时期(希波战争结束后,整个5世纪)和希腊化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4世纪直至公元前 31 年整个希腊化世界并入罗马版图)。
希腊神庙的基本样式形成于古风时期,其建筑由立柱承托横梁,屋顶两端有三角形的山花,这种结构一旦确立起来,以后再没有大的变化。
在建筑构造中柱子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柱础、柱身以及柱头承托部位都按精确的比例设计建造,从而形成固定的建筑法式,称为“柱式”。
最早的建筑法式是古风时期形成的多立克柱式。
它没有柱础,粗壮的、向外稍稍膨胀的柱身顶端拥有一个圆盘形的柱头,看起来质朴厚重。
也是在古风时期,希腊雕刻最终摆脱了古埃及雕刻的程式.形成了自身的面貌。
在希腊地区出土的大量这一时期的男子立像,最能体现这一变化过程。
这些男子立像习惯上被称为“小伙子”,最早的“小伙子”像与古埃及立像摆在一起简直难以区分,它们都有着僵直的上身和紧贴身体的手臂,双腿都不太自然地前后迈开。
但是希腊人不断地向古埃及样式中灌输生命,雕像比例越来越接近真实,关节越来越圆润,肌肤也越来越富有弹性。
和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明相比,希腊文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执著地追求人的形象,他们的神最像人。
古希腊的绘画多保留在墙壁上和嵌板上,有的也画在木板上。
由于材质不易保存,所以我们现在基本见不到保存完好的希腊绘画。
所幸希腊人喜欢用绘画装饰他们的陶器,通过保存下来的大量陶瓶,我们得以一窥希腊绘画艺术的门径。
陶瓶是希腊最普通的日用品,装饰精美的陶瓶深受欢迎,阿提卡地区的雅典大量生产这类陶瓶以供出口。
瓶画艺术在古风时期达到完善境地,题材取自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故事,装饰工艺上先后出现了黑绘技术和红绘技术,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知名的瓶画大师。
黑绘技术是先用黑釉在陶土底子上涂绘出人物的剪影,再用利器刻画出剪影内部的细节,根据需要有时再施加一些白色或紫色,最后经烧制而成。
烧成的陶瓶具有橘红色的底子和黑色的人像,所以称为黑绘瓶画。
后来的瓶画家改进了这种装饰工艺,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改用黑釉作背景,在陶土底子上留出人物的轮廓,这样他们就能用柔软的笔蘸着黑釉描绘人物身上的细节,使得细节更为丰富,线条更加流畅,获得一种比黑绘更加典雅多姿的效果。
因为这种陶瓶具有黑色的底子和橘红色的人像,所以被称为红绘陶瓶。
在有名有姓的希腊瓶画大师中,埃克赛基亚斯恐怕是最著名的一位,他采用黑绘技术在一只双耳瓶的表面绘制了阿喀琉斯杀死阿玛宗人之王潘特西利亚的故事,饱满的黑黝黝的人像和橘红色的背景形成悦目的对比。
从公元前 500 年到公元前 400 年间的一百年被称为希腊的古典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希腊人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创造出后来为人称颂的理想的形式和完美的比例。
雅典是古典时代希腊最重要的城邦。
雅典不仅是个出口陶瓶的贸易大国,也是古希腊的知识和艺术中心。
最重要的是,当公元前 5世纪初波斯人举国来攻时,正是雅典人凭着他们的民主政治、深谋远虑和自我牺牲精神,在生死一线之际挽救了欧洲文明。
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国力鼎盛,文化繁荣,在重建被波斯人毁坏的卫城时,不遗余力地将它建成为古典时期最辉煌的建筑群。
卫城是雅典的中心堡垒,也是宗教中心。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奇迹般地保存到今天,这座奉祀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多利克式神庙,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它不仅宏伟壮观。
而且在建造时为了矫正视差做了许多精微的处理,不经过测量肉眼无法察知。
这座神庙还有不少附属雕刻流传下来,我们在作品欣赏的章节里将会看到它们。
在古典时期,雕塑由于青铜铸造技术的普遍应用而有了重大的发展。
古埃及的程式化姿态彻底消失了。
人们为神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铸造姿态生动的塑像。
米隆的《掷铁饼者》具有完美的比例,它捕捉到运动的紧张感,同时具有一种理想化的和谐。
一般认为古风时期的艺术尽力要模仿自然,而古典时期的艺术则尽力要超越自然,达到一种自然中不存在的理想美。
传说中的希腊大画家宙克西斯在创作海伦像时,表示要综合多位女性的长处,合成最终的完美形象,正是这层意思。
持续有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消耗了雅典的国力,古典艺术的理想一去不返。
新一代艺术家要求更多的表现自由。
这时从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城邦传来一种新的柱式——爱奥尼亚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庙和厄瑞克忒翁神庙就是这种新柱式的例子。
比起厚重少文的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显得优雅柔媚,具有更强的装饰性。
在新的雕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在公元前 350 年前后完成的一尊爱与美的女神像,这是我们已知最早的一尊全裸女性雕像,从此开辟了西方艺术中的一个新的母题。
比起古典时期的雕塑,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更加优美柔和,具有更生动的情感,在接下来的希腊化时期.情感因素在雕像中体现得越来越强烈。
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塑没有激烈的表情,即使处在运动中也显出一种庄严的静穆。
但是这一切到了希腊化时期就完全变了。
从帕加马的一段浮雕残像中。
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这一变化。
这件表现神与巨人之战的浮雕望之令人惊心动魄,垂死的泰坦被雅典娜揪住头发,地母从大地探出半个身子,悲哀地恳求雅典娜放过她的儿子,盛装的胜利女神飞临战场,将手臂伸向雅典娜,预示着女神的胜利。
这件作品的雕刻家对情节有着无比的爱好,并用剧烈扭动的姿态和痛苦的表情加强场面的戏剧性。
与之相同的趣味也在此时出现在建筑上。
华丽的科林斯式柱头被不顾法式地用到爱奥尼亚柱子上,结果产生了极为绮丽的科林斯柱式。
它在古希腊文明的晚期日趋流行。
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雕塑名作,其中包括《米洛的维纳斯》和《拉奥孔和他的儿子》。
像《米洛的维纳斯》那样的作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气息不同,它比普拉克西特列斯的裸体女神晚了250 年左右,其沉静的风格颇有回归古典的意味。
大约就在《米洛的维纳斯》完成的前后,罗马人从意大利半岛上崛起。
这个民族比起希腊人来说少些理想与思辨,但多些务实与纪律。
他们迅速征服了包括希腊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英格兰北部筑起长城,将地中海变为它的内湖。
罗马人推崇希腊的文化与艺术。
他们接受了希腊的神话,在本民族最伟大的史诗《埃涅阿斯记》中把自己说成是特洛伊人——也就是希腊人的对手—一的后代。
军事征服所过之处,罗马人都留心收集希腊人的艺术品。
他们如此喜爱希腊雕塑,以至于用大理石进行大量复制。
不过公平地说,罗马人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成就。
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罗马人完全超过了他们所敬佩的希腊人。
罗马有位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他撰写的《建筑十书》对建筑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尽的阐发,从建筑师的修养到城市规划,从剧场的音效设计到砖墙的砌法,读一读这部书你就会明白,罗马人在建筑上是怎样的精益求精。
罗马人在建筑技术上主要有两项突破。
首先他们发明了最早的混凝土技术,他们利用火山灰制成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水泥。
凭借这项技术他们能把建筑造得高大坚固。
其次,罗马人深入掌握了拱券的知识,把拱券广泛应用到建筑中,这使罗马人能够建造跨度巨大的屋顶。
有了混凝土和拱券这两样法宝,罗马建筑在形制和功能两方面都大大突破了以往的成就。
举世闻名的弗拉维大斗兽场落成于公元 80 年。
它是一座能容纳45000名观众的巨型建筑,今天的体育场仍然和它惊人地相似。
多排观众席围绕着中间椭圆形的表演场地,四面八方的入口将观众有秩序地引导到观众席上的各个区域.观众席上方还有可以伸缩的帆布顶棚,保护观众不受烈日的暴晒。
这座庞大的建筑充分利用了拱券技术,传统的希腊柱子不再具有承重作用,它们被改造为纯粹装饰性的壁柱。
我们可以看到,斗兽场自下而上的三层连拱上依次装饰着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式的柱子。
罗马人管这座斗兽场叫做Colosseum(大斗兽场)。
罗马谚语有云:“大斗兽场若倒,罗马也将灭亡。
”近两千年过去了,古罗马帝国早已成为历史,可是这座斗兽场仍旧屹立不动。
除了大斗兽场这样的奇迹,罗马城里还有许多前所未有的公共和纪念建筑,自数卡公里外穿山越岭进入城池的高架输水桥;能同时容纳三千人沐浴休闲、具有控温设备的巨型浴场;拥有古代世界跨度最大的穹隆顶的神殿:为后世效仿的凯旋门等。
罗马对它以后的欧洲建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马艺术的另一成就是他们的人像雕刻。
罗马的雕刻传统并不源自希腊,而是源自意大利半岛上早于罗马的另,一个文化——伊特鲁斯坎文化。
和希腊人追求理想的风格不同,罗马人从一开始就强调个性。
不知名的希腊雕刻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神或运动员,可是不知名的罗马雕刻让我们首先想到的却总是某个具体的人。
我们对罗马城市的日常生活能有很多了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归因于一次自然灾害。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湮没了附近的两座罗马小城,庞贝与赫库兰尼姆。
将近1700 年后,这两座古城被重新发掘出来,被火山灰严密封存的古罗马世界再次向人们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时代最富于科学精神的学者老普林尼也在那次火山喷发期间不幸遇难,他是在冒险前往考察时失踪的。
老普林尼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古典时期艺术的第一手材料,没有他,我们的古代艺术史将迷雾重重。
重见天日的庞贝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在罗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罗马人的房间里到处都装饰着壁画。
题材从风景到神话十分丰富。
在庞贝还出土了一件尺寸巨大的马赛克镶嵌画,覆盖了一间屋子的整个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