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四、课程设置方案
(一)小学部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下表为学科周课时数),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的课程、课时。
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
2、作息时间。
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
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
保障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3、假期安排。
寒暑假期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
学校寒假时间为4周,暑假时间为8周。
4、作业管理。
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和难度。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其他学科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书面家庭作业应分必做和选做,以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基本完成,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家庭作业。
禁止利用练习册和各种复习资料不加选择直接布置作业;禁
止布置机械重复、照抄照搬的作业或惩罚式作业。
作业批改要及时、准
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
禁止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5、考试管理。
一、二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次语文、数学学科期末考试,三年级以上每学期进行一次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期末考试,其他学科以考查为主,不进行期末考试。
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和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
6、学生管理。
学校贯彻正面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制定学生管理规定。
小学段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得开除学生学籍和勒令学生退学。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二)初中部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我校决定根据上级有关课程设置文件要求,认真落实课程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课程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置目标
(一)总目标:
以国家课程为蓝本,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学”出发,从学生的“需”出发。
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凸显学校办学特
(二)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①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热爱学习,兴趣爱好广泛,至少学习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③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质疑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④动手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校围绕着培养“四自型”学子的育人目标,构建了具有“书院文化”特质的“2--3--5”格致课程体系。
“2”即将三级课程分为“共同基础类课程”和“个性拓展类课程”两大类,进行九年一体化、校本化整体设计。
“3”即求真课程体系、至善课程体系、格致课程体系。
“5”即课程的实施策略: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学长制、导师
(一)以课程整合的方式再造学校课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1.课程目标校本化。
实行“梯式目标”和制定本学科的课程标准。
比如:国学课程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把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进行了九年贯通学习。
美术实施“主题性”学习。
从一年级至八年级依次开设“丙烯画、太空泥软浮、油彩脸谱、团扇制作、水拓画、剪纸、建模、皮影。
我们改革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与上法,根据中考体育所考项目,从小学到初中开展了”篮球、足球、排球、跳绳等12个项目,“实行了“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
2.课程内容校本化。
学科内、学科间内容整合及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
比如:《传统文化》与《国学》《语文》整合,各学
科内内容的整合等。
(二)实施拓展性整合,“三大”课程体系实现校本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
为了使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又能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围绕“一切整合原发于国家课程,一切整合根植于生活,一切整合为了学生”的整合路径,对“三大课程体系”进行拓展性整合,形成若干个模块,并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课程设置:依据求真课程体系、至善课程体系、格致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课程领域承载的目标不同,初中部共开设了小记者、演讲与主持、辩论社、微视频制作、手工编织、话剧、创意纸艺、陶艺、机器人、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100多门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给予学生相应的选择性,使得因材施教育思想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2.加强了校本课程管理。
课程开设时,有学部主任负责检查落实实施情况。
3. 学期初,各学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动手能力和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制定了主题评选项目,数学组组织了思维导图梳理单元或章节知识比赛等。
4.学期末,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校本课程情况进行了“学分制考核”。
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
说明:
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按每周35节课,每学年38周上课时间计算。
2.班团队会为学生品德教育、团队教育时间,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
3校本课程打破年级限制,走班制教学,开设了极简化学、生物实验与生活、趣味生物探秘、理科小实验、趣味理化、戏剧等62项校本课程,初四专门开设了人生规划课程(见表2)。
表2
1.每学年上课时间38周,机动时间1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1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2周。
2.晨会、班团队会、科技文体活动、自习等活动,由学校自主安排。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两种方式,每周统一一次;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增加综合实践课,按班级每天轮流一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5.初中体育课,实为体育与健康课,包括健康教育内容,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