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配套练习必修教案0505 07:55::【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驰骋( )招聘( )逃遁( )岐亭/歧途( )庵居( )冠服( )著帽( )陈慥(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化干戈为玉帛( )有的放矢( )剽悍( )( ) 勋阀( )(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î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 gîu( )骂【基础夯实】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ùn,隐居D.庵居蔬食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C.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②然今卒困于此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何为而在此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亦足以富乐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8.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B. 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①使从事于其间②使骑逐而射之D.①见方山子从两骑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9.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10.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籍独不愧于心乎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③用财如粪土④纵一苇之所如A.“独”“如”都相同。
B.“独”相同,“如”不同。
C.“独”不同,“如”相同。
D.“独”“如”都不同。
11.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环堵萧然④此岂无得而然哉A.①④不同,②③不同B.①④不同,②③相同C.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1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1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吾尝跂而望矣B. 过岐亭,适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C.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D. 欲以此驰骋当世以勇气闻于诸侯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16.方山子的一生可用“侠”“隐”两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1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18.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
B. “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
C.“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
D. “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
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
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
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
D.本文为陈慥作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20.说“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2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荣华宝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自得其乐。
C.记起十九年前的方山子,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如今已是晚年,失去了旧时的威武豪放之气,成为山中淡泊的异人。
D.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所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自得之意”,突出了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2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
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
本文寄托了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以疑问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6.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