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夜归鹿门歌》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四、教材分析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 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三、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4.解题(理解诗的缘由)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五、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首联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诗人写傍晚江行见闻。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两相对比,突出了山寺也就是隐逸生活的僻静和市集也就是尘世的喧嚣,更显出大同世界其实仍然存在环境的不同。

师生进一步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首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颔联1.颔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颔联写世人归去与其之归隐,一是沿畔而走,一为乘舟而去,两种归途,两种心境。

此为俗与雅,礼与玄,朝与野的分流,亦有作者恬然自得,信念坚定的显观。

师生进一步赏析: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2.颔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读一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明确:“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颈联1.颈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五六句,归隐之处月光荏苒,山树也因月光弥漫而渐似悲凉。

不知不觉中,寻到庞公栖息隐逸的古迹,也为孤寂的身形找到了心灵的契合。

师生进一步赏析颈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2颈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1)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明确: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2)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

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人的选择对比。

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尾联1.尾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尾联,以景衬人,石门、松间、小路全都为孤人做伴,几番寂寥、凄清。

然而诗人在这孤独中自由来去,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看似孤独的景象却也让人领悟,他已然超脱独立,安然地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也在大自然中思考孤独、生命的意义师生进一步赏析尾联: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2尾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1)诗歌中“寂寥”有寂静的意思,但“寂寥”还有无奈的意思。

后面又说“自来去”逍遥自在。

有点自相矛盾,这说明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

明确:“寂寥”是寂静的意思,因为这里除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自来去”是逍遥自在。

这两局表明自己的志向在于隐逸,有景有情,所以不多余,如果没有就没了诗味。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课外拓展)1.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

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

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

明确: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渔梁争渡,热闹喧哗的尘世生活是动景(抓“争渡喧”的“争”字);鹿门隐居,宁静寂寥的隐居生活是静景(抓“开烟树”、“岩扉”、“松径”、“寂寥”、“幽人”等关键词)。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明确:前四句对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超脱,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恬静、悠闲、寂寥的隐者形象。

③缘景明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表现了诗人自在、恬静,闲适的隐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无奈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