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
《搭石》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案例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围绕人性中的美好情感展开。
《搭石》则侧重描写了家乡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从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家乡人的善良、质朴、心灵的美好,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人和景的热爱赞美。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来自于三个自然村,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于农村的生活很熟悉,对于遍布于小河中的一块块石头更是熟悉不过了。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有意识的布置学生走摆好的石块,让他们感受走搭石,摆搭石。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深有感触的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也就简单了很多。
设计目的意义:
设计这一案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平凡事物中感受生活的美,感受场景的美。
从而学习家乡人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且有想把美的事物表达出来的欲望,学些一些精美的短篇。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
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境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假期里喜欢出去游玩吗?(喜欢)老师和同学们有相同的爱好。
我和家人、朋友曾经多次游览了五莲的九仙山(出示照片)。
九仙山风景如画,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九仙山的大峡谷。
伴随着哗哗的水声,我们顺流而下。
大峡谷的山,时而陡峭峻拔,时而舒缓延绵;大峡谷的水,时而是帘帘飞瀑,时而是涓涓小溪。
随着山势的变化,有时我们不得不从小溪的这岸到
那岸。
溪水很浅,但是很宽。
怎么办呢?幸亏在溪水中间有被人摆好的石头,使得我们轻松跨过。
于是我们就踏踏地两岸穿梭了七八个来回。
虽然辛苦,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可那时我并不知道该叫这些石头什么名字,现在大家能告诉我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搭石?
生:搭石怎样搭?
生:谁搭?在哪搭?
生:为什么要搭?
师:问的多好啊!大家太善于提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带问题,读课文。
1.师:大家读课文可真认真!看,课文中出现的这些字词你都认识了吗?(出示字词)
山洪暴发猛涨间隔谴责懒惰平稳俗语
平衡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下联结
理所当然
2.先自由读一读,注意里面的多音字。
这里有三个多音字,谁能准确读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它的另一个音是什么,能组一个词吗?谁愿意字正腔圆地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开火车读。
师评:字词掌握的可真不错!
三、展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师:那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赶快拿起笔勾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一生读文。
(出示字幕)师:搭石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帮人们过河。
师:那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样过河?
生:拖鞋挽裤。
师:家乡人搭石挑选的是怎样的石头呢?又是怎样搭的呢?你能用两个词语来说吗?
生:平整方正二尺左右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
师:为什么要挑选“平整方正”地石头,而不是有棱角的?又为什么是“二尺左右”地间隔,而不是三尺、四尺或一尺?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人们对搭石要求严,奉献、善良、质朴。
师:谁再来读,读出你的感受?
(二)研读第二至四段
师: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心中是美丽无比的,它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道开始欣赏“美”的活动。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4段,勾画出家乡人走搭石的句子。
2、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走搭石的?
生读句子。
(出示字幕)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师:上了点年岁的人只是偶尔这样做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课件出示)读的时候,这些词语要怎样读?谁来读一读?
师:假如你是老人发现搭石不稳会怎么想?满意离去时又会想些什么?(生畅谈)
师:为什么要踏几个来回?
生:看是否平稳。
师:是这样,那你从老人的动作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一心为他人着想,认真。
生:家乡人的心灵美!
师:是啊,多么美好的心灵啊!让我们带着老人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谁来读?(生读)
生展示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又是怎样呢?生读句子。
(出示字幕)(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师:这段中有几个生词谁来读一下?(出示生词红色)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带解释,二次出示)
“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这个词语中应选哪个?
在词语“绰绰有余”中应选哪个?
师:想不想随老师一起走走搭石?老师怎么感觉不到你们“想”啊?想就高高举起手来!要注意哦,走不好可是要踩脚或掉河里哟,你来前面,你来后面,我们一块说:前面的——,后面的——,前面
的——,后面的——,(越来越快)
我们再选一些同学来走,好不好?这排来前面,这排来后面,前面的——,后面的——,(越来越快)……
师:一行人走,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河里,该不是有人在指挥吧?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也没有人踩脚或掉河里,这就叫——协调有序师:作者说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样的美感,谁能美美的来读一读,把大家带进画中?(推荐一个人读吧),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读的太好了!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踏踏声如音乐,一行人动作协调走搭石的情景。
师:是啊,走搭石还能听到有节奏的踏踏声,欣赏到漾漾清波,绰绰人影。
(出示课件)这美景不但如画,也如诗。
(出示诗句)谁能读出诗的美来?
生:读
师:诗是有节奏的,谁能既读出诗的美,又读出诗的节奏?(再推荐一人吧)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听吗?谁还想来读,和老师PK一下?一起美美的读读吧
生:齐读
(3).师:一行人走搭石如诗如画,那两个人面对面走会怎样?读出你勾画的句子。
生:读。
(出示字幕)
师:你从他们的做法中体会到什么?
生:互相谦让
师:如果碰到年轻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会出现什么情形?
生:读
师:一个“伏”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尊敬老人。
师:设想一下:走搭石的是孩子、盲人……,年轻人会怎样?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
生:应该的。
师:家乡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么相互谦让、随手搭石是否也被看成“理所当然”呢?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畅谈。
师:你能举几个我们生活、学习中理所当然的事例吗?
生:举例。
师:一代一代人的理所当然,积淀成了淳朴的乡风、民风,成了家乡一道最美的风景!
(三)、诵读最后一段
师:这搭石还是普普通通的是石块吗?(不是)透过搭石,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相传的美德。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师引读:“一排排搭石……”读。
师:也许有一天家乡的小河上会架上桥、铺上路,搭石会永远消失,但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因为他承载了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
师引读:“一排排搭石……”读。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中发现了美,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家乡的人和景,无论是人还是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
(板书箭头)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生畅谈。
四、课后延伸拓展(出示课件)
其实你也能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用心观察自己生活及周围的人、亊、物,课下小组内开展“寻找生活中的美”的活动、并且把它写下来。
五、送你一句话(出示课件)
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做一块铺路的石头,未来的道路就会多添一些平坦!
附:板书设计
21 搭石 21 搭石
↙↘↙↘
↙↘↙↘风景心灵风景→美←心灵↘↙
↘↙
美
【教学效果分析】
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毕竟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学生谈感想体会都很到位。
课堂上阅读教学开展的也很好,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饱含深情的朗诵课文,特别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场景更是让学生展示的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