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悟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悟

---------------------------------------------------------------范文最新推荐------------------------------------------------------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悟5.12大地震给四川省的汶川、北川等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的报道向我们彰显了自然灾害的残酷!谱写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拯救生命的英雄诗篇!这一周来,我无数次被媒体的报道感动着: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婴儿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水泥板,婴儿只是擦破点皮。

伟大的母亲却已断了呼吸,顷刻间、多少生命被恶魔夺取了生命,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孩子昨天还拥有幸福的家庭,而今天却沦落为孤儿。

一个孩子在地震时正往外跑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就可以跑出来。

然而一块水泥板掉了下来,被砸去了生命。

他被抬出来的时候,仍保持跑步的姿势。

一个救援人员不顾自己的危险想在余震前再救一个儿童,他的同事拚命的拦住他,他哭着喊着“再让我救一个、一个救好”余震后那里面的儿童无一幸存,那个救援人员跪地抱头痛哭……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多少亲人,带走了多少梦想,带走了多少欢乐、带走了多少甜蜜和微笑。

坚强的人们在废墟中苦苦挣扎着,他们身上有着中国人不屈的精神,不到最后一刻都不会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看看我们最可爱的解放军叔叔,他们不分日夜,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危险,看不到累,他们身上那种军人的气息,军人的品质,在他们眼里是没有不能做的事,就算知道再向前一步就会牺牲也不怕,这就是我1 / 7们中华民族的一支令人敬佩的军队。

此时此刻,我们要好好珍惜那些在平日生活中无视的拥有,珍惜那些已经成为习惯让你感到有些发腻了的爱,珍惜能看见阳光的每个平淡的日出日落。

因为和逝去的生命相比,我们还能感受太阳之神的光芒和温暖,感受地球母亲的无数惠泽。

拥有生命,这,也就足够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客观的看待地震局?5月12日的大地震之后,各路军兵直奔现场的同时,各路网民也一路指责地震局,众口一声地诘问,这么大的地震,地震局为什么没有向公众预报?!诚然,面对这场灾难,中国地震局有其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地震局也在震前震后竭尽全力履行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迎着唾沫,谁都知道现在绝不是一个回应指责的恰当时候。

我想,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这个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自是地震局留到事后严厉思索的重要题目。

作为国家机关,中国地震局拥有其法律规定的职责,这些职责我附在本文之后,不做赘述。

趁着下班,我来说说汶川地震中地震局都做了什么,一是讲一讲道理,二是短暂地回顾一下过去的两天。

(一)快速准确的情况通报这样的速度有赖于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000多个测震台站,而这些台站平日的看护、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以及部---------------------------------------------------------------范文最新推荐------------------------------------------------------ 分科学研究,是由中国地震局及各省地震局1万名在职职工日夜承担的。

受到地震观测条件限制,这些台站都必须远离城镇远离交通繁忙的地区。

不论有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这些人员都拿着平均月薪两三千元,坚守在每一个偏远的台站上。

试想,如果没有地震局,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你感觉到地面晃动了,你知道地震发生在哪儿吗?我相信,当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听说地震发生在四川时,一定远远比不知道地震发生在哪儿要心里踏实得多!同样,即便这样的大地震,处在地震灾害威胁地区的人也远远少于感受到地震的人,对么?如果没有准确的消息,5月12日的夜晚,大半个中国的人的都将在焦虑中度过!地震发生后,地震局万把人日夜进行的事情最直接关乎百姓安危的就是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再试想,如果没有地震局告诉公众告诉国务院这个地震非常大,导致的灾害也非常大,我们的总理和一群管事儿的部长能决定马上出发,并直接赶往成都么?还有震后扑灭谣言稳定民心,自是不用多说。

(二)应对地震灾害与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灾害具有无法准确预报、瞬间发生、大面积房倒屋塌的特征。

因而,应对地震灾害,除了需要常备医护人员之外,还要常备各种从房屋中可以迅速救人的各类特殊工具,甚至还要有搜3 / 7索犬。

因而,几年前,我们建立一支集工兵团、急救医生团、地震灾害专家团为一体的地震紧急灾害救援队。

那支被温总理授旗成立的队伍,经历了阿尔及利亚地震、印度尼西亚等等多次国外地震救援,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积累了地震救援的经验。

试想,应对大面积房倒屋塌的地震灾害,仅仅依靠地方的救火队,好使吗?建立并维持这样一支精强的队伍带着专用的工具和丰富的经验,没有地震局,靠谁呢?为什么这次地震倒塌了那么多房子?地震局联合建设部早就发布了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如果有经济基础,这次也不会伤亡如此惨重。

谁告诉你在北京要建设Ⅷ度抗震的房屋?地震局呀!地震局凭什么告诉你的?靠地震局的人几十年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执政能力的增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

规律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所揭示的事物本质的不同深度来看,规律是有层次之分的。

具体到执政规律这个主题上,就有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不同的层次。

只强调事物的共性,忽视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照搬别人的执政经验和执政模式是行不通的;同样,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忽视了事物的共性,忽视了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也会给我们认识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带来很大局限,会---------------------------------------------------------------范文最新推荐------------------------------------------------------ 使我们无法正确借鉴许多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可贵经验,甚至偏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

所以,我们说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偏废的。

过去,我们多强调执政的特殊性,对执政规律研究得不多。

实际上,各国政党有着共同的执政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撇开政党代表的不同利益这一具体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其他政党的产生和活动中,看到政党在功能、作用、活动方式等许多方面带有共性的东西,这是我们认识政党活动规律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各国政党有共同执政规律的根本原因。

第一,政党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比例,与政党取得政权的概率及执政地位的巩固成正比。

权力来源于民众,没有民众的认可,政党就无法走上执政地位。

当然,不同的政党,获得民众支持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诚行动赢得民众支持拥护的,也有以各种欺骗、作假、甚至收买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获得民众支持的。

这里就有了真正的认可和虚假的认可的区别,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具有共性。

如果得不到多数民众的认可,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不会持久和巩固的。

第二,政党依法执政水平的高低,与政党表达民意的程度及政党自5 / 7身权威性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程度成正比。

政党执政,必须体现民意,而民众的意愿又必须通过有序的状态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这就要求政党反映民意必须有规则可循,也就是依法执政。

政党需要遵从法律,并通过合法的程序将自己的主张在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意志中体现出来。

而且,要使这种意志体现得更充分,执政党的干部和党员就要带头依法办事,以维护国家意志的权威。

第三,政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大小,与政党获得民众的支持率、进而与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程度成正比。

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把执政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凡是政党,都会竭力谋求执政并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也就仅为这一点,政党也必须致力于社会的发展。

因为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带给民众以现实的利益,民众才会认同这个党的执政地位。

所以,尽管不同性质的政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深层动机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直接的表现是有共性的。

第四,政党执政后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与政党的执政效率及政党特有功能的表达程度成正比。

这是因为:其一,政党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民众授予政党权力的程序和机制本身就对权力构成了一种监督;其二,政党的权力必须通过必要的程序从国家意志中体现出来,而这种权力体现的过程和机制又对权力构成了一种监督。

所以,在政党政治环境中,一般不会出现像封建统治者那样完全无视---------------------------------------------------------------范文最新推荐------------------------------------------------------ 民意和法律、肆意妄为的情形。

但是,由于在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或某些环节上发生问题而出现执政党官员腐败,使政党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甚至导致执政党下台的情形在世界上却是有的。

所以,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成为执政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上这些共性原则,在所有政党执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不同性质的政党执政过程中,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这些规律和准则的内涵和具体的体现方式又会有很大的不同。

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正确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认真对待我们自己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则,是我们从整体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

戴焰军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各国执政党存在共同的执政规律7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