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退行性膝关节炎中医治疗PPT
退行性膝关节炎中医治疗PPT
➢ 异常情况处理: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
(二)手法治疗
➢ 孙氏九步八分法治疗膝关节 疼痛的特色经验
➢ 适应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膝
部滑膜炎、膝部脂肪垫炎、膝部韧带损伤、 膝部半月板损伤等。
➢ 特点及优势 九个基本步骤,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用时少,单膝基本用时八分钟、疗效确切。
九步八分法
➢ 使用方法:每次取药液200ml,置于腿浴 器内的一次性塑料袋内,腿浴器加热,患者 的双下肢放入一次性塑料袋内的药浴液进 行浸泡。
➢ 温度:42ºС
➢ 时间:25分钟
腿浴方
➢ 一号方----舒筋方
➢ 『药物组成』 ➢ 红花10g 乳香10g 没药10g
当归10g 狗脊15g 独活10g 川椒10g 川断10g 骨碎补10g 千年见10g 伸筋草15g 鸡血藤20g 桑寄生15g 川牛膝15g 五加皮15g ➢ 『功效』活血舒筋 补益肝肾
2、 中医辨证分型
寒湿阻络型 血瘀湿停型 肝肾阴虚型
3.本法适应症
➢ ①符合膝OA诊断标准者 ➢ ②年龄在35-80之间。 ➢ ③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K-L分级Ⅰ、Ⅱ和Ⅲ级)
二、治疗方法
浮针治疗
腿浴治疗
手法治疗
(一)浮针治疗
1、浮针的构造
浮针的构造
浮针的针芯
浮针的针套 浮针的针座
2.操作特点
➢ ⑥无明显滑膜升温。
➢ ②晨僵<30min。
➢ ⑦ESR(血沉)<
➢ ③关节活动时有骨响
40mm/h。
声。
➢ ⑧类风湿因子(RF)
➢ ④膝检查示骨性肥大。 <1:40
➢ ⑤有骨压痛。
➢ ⑨滑膜液有骨关节炎 征象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 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 0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 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 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 畸形。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退行性膝关节炎中医治疗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一、概论
➢ 1、西医诊断标准
➢ 采用国际公认的美国风湿病学会2001年制 定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
➢ 膝关节疼痛患者有下列9项中的5项 :
➢ ①年龄≥50岁。
➢ 六穴:血海、梁丘、内外膝缝、内外膝眼 ➢ 功效:行气活血 通络止痛
八、推髌屈伸膝关节法
➢ 功效:通络止痛 滑利关节
九、膝部归合顺散法
➢ 功效:缓解痉挛 活血止痛 舒筋通络 滑利关节
(三)腿浴治疗
腿浴器使用方法腿浴方 Nhomakorabea温度
煎煮方法
时间
➢ 腿浴治疗器:信牌腿浴器(型号T-50)京 药管械<准>字2003第2260456号
➢ 生产厂家: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有限 公司“信”牌腿浴器。
腿浴器机理图
➢ 通过热疗、水疗、 磁疗等增加透皮吸 收。
➢ 配合药方治疗疾病。 ➢ 交变磁场,调节足
部、腿部经络,反 射至全身。
➢ 煎煮方法:泡洗药物头煎用水300ml煎煮, 取液100ml,二煎用水200ml,取液100ml, 两煎回合,共计200ml。
按部位选点:
不要求得气:
在病灶周围进针: 留针时间长:
皮下浅刺:
针尖必须对准病灶:
➢ 按部位选点: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 是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 小来决定进针点。
➢ 在病灶周围进针:如其他方法在局部治疗 而浮针在病灶周围,针尖并不达病所,有 时甚至相隔很远。
➢ 皮下浅刺:要求越不疼效越好,传统针灸 直达肌层,而浮针所在的组织主要是皮下 疏松结缔组织。
补益气血
三、点按足三里、三阴交法
➢ 功效:通经活络,强筋壮骨,调和脾胃。 ➢ 脾主肉,脾胃为后天之本。
四、拿捏法治疗小腿3遍
➢ 功效:消肿止痛,通络活血
五、膝关节周围滚法
➢ 功效:舒筋活血 滑利关节 缓解痉挛 消肿止痛
六、捻法、分法、抖法 舒理站立筋
➢ 功效:舒筋止痉 消肿止痛
七、六指六穴法
➢ 不要求得气:只求手有松软无阻力感。
➢ 留针时间长:传统针灸一般15-30分钟,很 少超过60分,而浮针要求24小时,甚至更 长。
➢ 针尖必须对准病灶:进针不能距离病灶太 远,进针部位和病灶一般左右同样两个关 节之间,尽量不要超过关节,否则效果差。 进针时必须对准病灶,不能偏离,聚精会 神。
3.操作方法:
➢ 一、按拿法治疗患肢3遍 ➢ 二、五指五穴法
➢ 三、点按足三里、三阴交 法
➢ 四、拿捏法治疗小腿3遍 ➢ 五、膝关节周围滚法
➢ 六、捻法、分法、抖 法舒理站立筋
➢ 七、六指六穴法
➢ 八、推髌屈伸膝关节 法
➢ 九、膝部归合顺散法
一、按拿法治疗患肢3遍
➢ 功效: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二、五指五穴法
➢ 穴位:髀关、伏兔、内外膝眼、鹤顶 ➢ 功效:点穴开筋,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明确疼痛点
确定进针点
进针和运针
留针和出针
➢ 明确疼痛点 ➢ 确定进针点:
①距痛点6-10cm处 ②痛位上下左右,肋间者斜取肋间 ③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 ④尽量避开浅表血管 ⑤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否则效果差
➢ 消毒
➢ 进针和运针
➢ 进针:双手配合,斜持针管,呈15℃-25℃ 角刺入,透皮速度要快,略达肌层即可, 然后松开手,右手轻轻提位,使针身离开 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运针。
➢ 运针: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提起 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使皮肤呈线状隆起。整
个运针过程,右手击觉松易进,病人无酸麻胀痛, 不然就是进针太深或太浅。深度:2.5cm-3cm, 范围大病程长的可长,反之短。扇形扫散-对范围 较大的疼痛,平握针身。
➢ 针刺的方向:必须由远及近对准病灶。
➢ 留针和出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 若不留针,极易复发。留针时间:由动物实验证 明,24小时48小时内相对越长越好,考虑到实际 情况以24小时为准。
➢ 注意:注意病人的反应,病情的性质。天气 等。病情重,病情长者,留针时间长。留针时, 勿打湿局部,可稍浮动,不要过大。
➢ 出针时,先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 右手拇、食指拿捏针座,不要提、捶、捻、转慢 慢将针移至皮下,起出,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