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2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3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蒲公英的实物样品。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观察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处场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补充课题,激趣导入1.出示:“__________的草地”。
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草地?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预设:绿色、宽广、柔软、美丽……2.揭题:大家说得真好。
但是,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补充板书:金色)看到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草地上有金色的东西吗?3.导入: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金色的草地,去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神奇,探索它的奥秘吧!操作指导文题即文章的眼睛。
可利用补充问题并质疑的方式,将“金色的草地”设为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欲望走进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导入方式可以多样,也可以直奔主题提出问题: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的?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活动1初读课文,了解蒲公英1.指名逐段读文,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2.学生交流汇报:草地上有蒲公英,蒲公英的花瓣是金色的,花朵张开时,草地也就是金色的了。
3.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或蒲公英的视频,引导学生介绍蒲公英的相关知识,教师适时补充: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个白色的、毛茸茸的小球,实际上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活动2汇报生字学习情况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蒲公英盛开玩耍叫喊打哈欠钓鱼而是观察合拢有趣喜爱3.指名读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4.课件相机出示重点会认字,巩固识字成果。
(1)“蒲”读pú,用“加一加”的方法帮助记忆字形。
(2)出示“英”,指导学生理解字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区分“耍”与“要”、“钓”与“钩”、“欠”与“吹”、“拢”与“笼”。
(4)指导学生借助偏旁来识记“喊”字。
5.理解词语。
(1)“合拢”“打哈欠”等词语可以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2)“有趣”等词语可以放在语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查词典来理解。
活动3书写生字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蒲英盛耍喊欠钓而察拢趣喜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教师相机点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蒲: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耍:上面是“而”,下面“女”的横要长而平。
察:“”不要写得过大,要给“示”留出空间。
喜:要把字写得紧凑些,下“口”略宽于上“口”。
4.教师板书示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5.学生练习写重点、难写的字,教师巡视指导。
操作指导学习生字要针对班级学生的识字情况来设计讲课重点。
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音,就指导多读几遍,对于爱写错的生字,注意强调和指导,如“蒲”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察”注意“”的写法。
板块三梳理层次,整体感知活动1再读课文,划分层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3.小组合作,归纳每层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蒲公英的盛开让窗前的大片草地变成了金色。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及“我”在草地上的发现。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活动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美丽、可爱、有趣……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预设: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变色的原因。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此环节可以放手教学,以学生交流汇报为主,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归纳建议。
第二课时板块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1.教师播放课件,配乐描述美丽画面:窗前的一大片草地上,美丽的蒲公英盛开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蒲公英,仿佛是一个个金色的小精灵。
放眼望去,草地上布满了耀眼的金色!一阵轻风拂过,整个草地泛起金色的波浪。
置身于金色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的香气令人陶醉,随风而起的那细细的绒毛,轻吻着我们的脸颊……2.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倾听教师的激情旁白。
3.课件出示:“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学生交流感受。
4.导入: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带着看到的美好,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走进课文吧。
操作指导开课伊始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金色的草地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草地的美通过优美的音乐、图片和描述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再通过读课文激发学文兴趣。
板块二抓住文本,理解感悟活动1学习第2自然段1.出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兄弟俩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的情形。
)3.引导学生找找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他们玩耍时的快乐,画一画,读一读。
4.引导学生抓住兄弟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们心中的快乐。
(1)通过对哥哥的神态描写,体会哥哥的心理活动。
(这么多蒲公英,让我来逗一逗谢廖沙,最好趁他不注意,让他打个喷嚏才好!)(2)弟弟为什么“假装打哈欠”?他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哼!哥哥刚刚捉弄了我,看我怎么反击他!我要假装打个哈欠,趁他不注意,把绒毛往他脸上吹。
)5.过渡:多么亲热的兄弟俩!一个跑,一个追;一个闹,一个笑,玩得多开心啊!让我们来演一演吧!6.小结: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所以作者才会说: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那就把这份快乐融到朗读之中吧!大家齐读第2自然段。
活动2学习第3、4自然段1.自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每个时间点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草地的变化。
早上,草地是(绿色)的。
中午,草地变成(金色)的了。
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3.小结: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草地的颜色是不同的。
4.引导学生探究思考:(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地的秘密的?(起得早,无意间发现)(2)当作者有了这样的发现,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惊讶、惊奇)5.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学习,思考草地变化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早上,花朵__________,草地是__________色的。
中午,花朵__________,草地是__________色的。
傍晚,花朵__________,草地是__________色的。
6.小结:原来,蒲公英花朵的张开、合拢与昼夜的变化相关。
7.指导朗读:了解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你是怎样的心情呢?把你的感受带到朗读中。
8.总结:你们看,这两次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不仅观察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还观察到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
因为小作者的细致观察,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所以,要想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就要细致观察!操作指导第2自然段充满了童趣,要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朗读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在草地上玩耍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以读促悟,以演辅读,升华情感。
教学第3、4自然段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感悟语言文字之后,引导学生将这种感悟带到朗读中去,通过朗读再一次深入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始终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美感中。
板块三积累背诵,点燃激情活动1练习朗读,延伸拓展1.过渡:蒲公英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草地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欢愉。
正因为如此,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2.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别小看了这两个感叹句,它们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啊!把这份爱融到朗读中去吧!(播放课件,齐读第4自然段。
)3.练习背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4.配乐展示背诵。
活动2观察场景,总结延伸1.播放课件:展示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
2.交流观察所得,用笔进行观察记录。
3.总结:《金色的草地》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其实大自然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神奇奥妙的世界。
许许多多神奇的植物和奇特的现象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究大自然的神奇吧!4.作业:小练笔《有趣的含羞草》。
操作指导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植物的奥秘,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引领学生将这种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将这种发现、探究的兴趣与欲望进行拓展,鼓励学生去继续观察大自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表演朗读法,让学生体会“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快乐心情,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兄弟俩快乐的心情。
在表演时,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引导学生关注“装着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表现兄弟俩的内心活动。
搜集资料对于学习本课十分重要。
让学生搜集与蒲公英相关的资料,这样就很容易突破“变色谜题”了,能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品词析句以及学习方法的探索上。
同时,对大自然中神奇事物的资料的搜集,为课堂的小练笔做好了铺垫,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并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完成观察记录,使学生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