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李商隐诗三首》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中“彩凤”之翼、“灵犀”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的默契。

化繁难为简易,含蓄地表达出难以描绘的恋情。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用简短含蓄的语句道出了热恋中的男女间心灵的默契,故而流传千古。

2.“嗟余听鼓应官去”中的“嗟”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六句写相得之乐,后两句写无奈之叹。

“嗟”字起转折作用。

答案:“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

一“嗟”字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可怜”一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前两句写贾谊的才能,后两句写贾谊的不得志,据此可以推知。

答案:“可怜”一词在诗中的含义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4.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商隐的观点要借助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理解,王安石的观点要借助对“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一反问句的理解。

答案: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借贾谊感叹自己的遭遇;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二、语言运用5.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写出最恰当的排列顺序。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

你看,__________,如绿透了的海;__________,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

雾霭溶溶的、柔柔的。

苇穗已在拔节,__________,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

芦苇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

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④红的敷抹⑤黄的点染⑥绿的底色解析:语段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描述芦苇荡的。

“无边……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是描述“整体”,故第一处选①;“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因而第二处选③;“新穗”与上文“苇穗已在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高粱穗”相衔接,所以第三处选②;“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答案:①③②⑥④⑤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炫出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炫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中的三句话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各自富有的特点。

符合这个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草原纵横千里,炫出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蓝天空旷无垠,炫出的是自己明净的苍穹;大海浩瀚渺远,炫出的是自己苍茫的壮美。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心有灵犀.一点通(xī)B.嗟.余听鼓应官去(jiē)C.贾生才调.更无伦(diào) D.曾逐东风拂舞筵.(yàn)解析:选D。

“筵”读“y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肯.到清秋日肯:岂肯;如何肯,表强调B.可怜夜半虚.前席虚:空虚C.如何肯到清秋..日清秋:秋色已深D.贾生才调..更无伦才调:才华解析:选B。

虚:徒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叹,令人怜悯)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叹,令人怜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羡,惹人羡慕)解析:选A。

A项,“可怜”的意思是“可惜,可叹”。

4.把下列带序号的诗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诗歌,正确的一项是( )“西风错漏出半生轻叹,秋葭一夜就愁白了头”,上世纪30年代的作家陆蠡说得富有诗意。

同样是荻花,王室后裔吟来却满是凄凉:“______________。

”①王孙芳草伤心色②雪点芦花起白鸥③散作江南处处秋④片帆一片画中游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解析:选C。

通过②句中“起”可知有帆而来,所以接④;③中“散”和“处处”暗含前句的事物之多,所以①③相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谒山①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②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①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

②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5.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和李商隐的其他诗一样,情感把握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如“乏”“恨”等,加以联想推知。

答案: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比慨叹。

6.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手法上来看,本诗除了用典,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使全诗充满新奇浪漫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7.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句把盛开的飞扬的柳花比作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柳的繁盛,把春柳的繁华写到了极致。

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了。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