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洪道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正槽式溢洪道通常以下五部分组成,即进水段、 控制段、泄槽、消能段和尾水渠。
溢流堰轴线和泄槽轴线正交。 优点:正向进水,结构简单,水流条件较好,泄 洪能力大,工作安全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 而得到广泛采用。 缺点:当两岸地势高,且岸坡较陡时,开挖方量 往往很大
一、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由水库进入控制段。当控制段 的位置紧靠水库时,进水段只是一个喇叭口; 当控制段的位置不能紧靠水库时,则需要在 控制段前开挖引水渠。
三、泄槽
泄槽的水利特征: 底坡陡,故为急流。由于流 速高,故会产生明渠中高速水流的问题:冲击 波、水流掺气、空蚀、压力脉动,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 平面布置
1)为了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的发生,沿水
流平面宜尽量采用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2)泄槽长度大,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
tan
tan AC'
b
b rc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c
b) 2
tan
Rc
arctan
(rc
b b ) tan 2
Rc
b
arcsin
1
Fr
b
已知β、θ,弯曲取横断面内、外侧水深,
可估算:h v2 sin 2 ( )
g
2
外侧水深θ取正值,内侧水深θ取负值。
直线扩散的扩散角,一般不宜超过6 ~ 8
3.弯曲段 通常采用圆弧曲线,弯曲半径应大于10倍槽宽弯曲 区,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导致外侧水深加大,内 侧水深减小,造成断面内的流量分布不均。同时 集中的急流受到边墙转折的限制,形成冲击波。 因此,弯曲区设计的主要。 问题在于: ①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 ②消除或抑制这种冲击波。 在CBD以下,不断发生波的反向、干涉与传播 θ角的确定: AC AC' b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
第一节 概述
一、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的一项主要建 筑物,它泄洪起着保护大坝安全的重 要作用。
设河岸溢洪道的原因: 1)土坝本身不能泄水 2)河谷狭窄,厂坝争位 3)坝身泄水能力不足,另设泄洪道(如支墩
坝等轻型坝)
溢洪道通常是开敞的,其宣泄能力与堰上水 头的3/2次方成正比,故超泄能力大;其次,闸门 承重水头压力较小,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
6、引水渠的纵坡一般采用平坡(I=0)或具 有不大的逆坡。
二.控制段(溢流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过水能力。
(一)溢流堰的形式
• 按其断面形式与尺寸分:宽顶堰、实用堰、 坚壁堰
• 按其在平面布置形状分:直线、折线、曲线、 环形
• 按堰轴线与来水方向相对关系分:正交堰、 斜堰、侧堰
体形设计要求:尽量增大流量系数,径流时不产生 空穴水流或诱发危险振动的负压。
完全做成直线,需要转弯,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0b
(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
防冲,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2、 纵断面 1)泄槽水流流速高,一般设在挖方上 2)最好使用单一的陡坡(大于临界坡)
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开挖量,可以 采用变坡,使坡度变化不宜太多,实践表明:在 变坡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容易遭到动水压力 的破坏,变坡处应做水流衔接设计。 3、横剖面
rc
rc g
又:sin Z Z b2 Z 2 b 1 tan 2
v2
E
Z 1 tan 2 bv2 c bv2
rc g b 1 tan 2
grc
grc
为了保持泄槽中线的原底部高程不变,以利于
施工,常将内侧渠底较中线下降0.5△Z ,而外
防止空蚀对平整度的要求: 施工方面:①控制施工质量
②对表面不平整进行磨削处理 设计方面:我国《溢洪道设计规范》规定: 不平整允许高度△,按流速来定: 如:V=20-30m/s —— △max=10mm 这个允许高度不能是高差突变,而是高低点之间 磨削减 一定的坡度,这个坡度按水流空化数 σ来进行磨削,其要求见有关表。
考。 初步设计,根据急流边墙不发生分离的条件来
确定扩散角Ψ至今尚无成熟理论可供应用,下列经 验仅供参考。初步设计,根据急流边墙不发生分离 的条件来确定扩散角φ
tan 1
KFr 式中:Fr-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弗氏数
K-经验系数,一般取3.0 V 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流速 h-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水深 Fr是沿程变化的,但实际设计时采用用单一的扩散角
(1)收缩区的长度: L b1 b3
2 tan
(2)侧压偏角:
h2 tan 1 h tan( 1 )
tan tan 1 ( 1 8Fr1 sin 2 1 ) 3 2 tan 1 1 Fr1 sin 2 1 1
2.扩散区设计 目的:减小出口单宽流量,便于消能 至今尚无成熟理论可供应用。下列经验仅供参
初生空化数的大小随边界条件面异,对于某 种边界轮廓,其初生空化数是一个固定值,通常 或用减压模型试验来确定。初生空化数σi越大 (形状不好,对水流条件而言),越易发生空化。 σi越小(体型好)越难发生。
实际水流的空化数σ>σi不会发生空化。 σ<σi要发生空化。 说明:初生空化数越低越好,这样实际水流
的空化数越低(即流速越高,局部压 力越低),只有低于σi才会发生空化。
在高速水流作用下的过水表面,应按不平 整度精心施工,尤其是易发生空蚀的变坡处及 弧起点、紧邻反弧终点的下排水平段,发现不 平整度不符合应进行磨削。
仅靠控制不平整度来预防空蚀,在工程施 工中困,表面积大突体多,混凝土强度高,工 作量大,费用昂贵,而且工艺也存在困难。σ <0.2时,不平整度难于达到要求,应考虑其它 措施:如掺气减蚀、抗空蚀护面等。
3、引水渠断面常采用梯形断面,边坡视土壤 和岩石的性质而定(岩基接近矩形)。
4、引水渠不宜过长,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 制时,必须布置较强的引水渠,在泄流时, 应考虑该段水头损失的影响。(工程措施: 降低糙率)
5、当控制段的溢流堰为实用堰时,渠底应低 于堰顶,其值不小于0.5倍堰上水头稳定 和具有较大的流量系数。
侧抬高0.5△Z 。
说明:
1、上述泄槽收缩区,扩散区,弯曲区的设计
方法都是粗略的;对于重要的工程应通过
水工模型试验来确定。
2、泄槽在平面上尽可能采用直线、等宽、对
称布置。
(三)掺气减蚀 空蚀破坏是泥沙建筑物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 1、表面不平整度
表面不平整度是引起空蚀的基本原因,另 一原因是高速水流在不平整区脱壁形成低压区 表面不平整度产生原因:施工放样不准,混凝 土浇筑放样不准,混凝土浇筑问题,泥沙对表 面磨损,应更深入研究空蚀问题。 空化:产生空穴的现在叫空化。 产生空化的原因: ①水流内部含有许许多多的尚未的微小气 泡-气核(内因)
泄槽的横剖面形状与地质条件紧密相关岩基 上多做成矩形或接近矩形的断面,但在节理发育 和破碎带的岩基或土基上,有时也作成梯形。
(二)收缩段、扩散段和弯曲段设计
在急流中,由于边墙改变方向,水流受到 扰动,就会引起冲击波。 危害:冲击波的波动范围可能延伸很远,使水 流沿横剖面分布不均匀,从而增加边墙高 度,并给泄槽工作及出口消能带来不利的 影响。
弯曲区的水力设计方法 第一类:施加侧向力法:渠道超高法
弯曲导流墙法 原理:采取的工程措施,向弯曲区水流施加作用
力,使它与水流所受的离心力相平衡,以达 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第二类:干扰处理法:弯曲线区法
螺旋线过渡区 斜槛法 原理:即在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引入与原来的干 扰大小相等但相位相反,来消除原来扰动的 影响。 为了冲击波而加高渠道侧压是不经济的,
常用的堰形:宽顶堰、实用堰
(1)宽顶堰 优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堰矮、自重小、 对承载力较差的土基适应力强。
缺点:流量系数m较低(0.32-0.385)
适用:泄流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
小型工程
(2)实用堰
特点:流量系数比宽顶堰大,在相同泄流量条 件下,需要的泄流前缘较短,但施工复 杂。
适用:1)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常采用,以 减少工程量。
②负压存在(低于大气压)(外因)
高速水流—水流脱壁,形成低压,带走气核 —在高压区破灭。 空蚀:是空穴破灭,对固体表面的破坏作用。 必须指出:有空穴不一定有空蚀,只有空穴发展
到一定程度,并由于边疆长时期的作用,使固 体表面失去其应有的强度而遭破坏。 试验表明:标准大气压下,V>15m/s就可能发生 空蚀,空蚀强度与水流流速的5-7次方成正比, 不平整度愈大,引起初生空穴的流速愈小,这 说明流速愈高,对不平整度的要求愈严格。
对引水渠的要求:水流平顺,水头损失小,增加泄水 能力,减少工程量。
在布置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水渠在平面布置上尽量是直线(水流平 顺,可防止旋涡和横向水流)如受地形、 地质等条件限制,引水渠必须较弯,其转 弯半径不得小于4—6倍渠底宽,并力求在 控制段前有一直线段。
2、引水渠的过水断面一定要大于控制段的过 水断面。
2)地面高程低于设计堰顶高程的溢洪
道,也常采用。 溢流堰多采用非真空堰
溢流堰一般为低堰(0.3≤P1/Hd≤1)其流量系数m 介于重力坝和宽顶堰之间。
Hd的选定: 影响流量系数m的因素 1)与下游堰高有关:溢洪道的溢流堰属于低堰,
低堰的流量系数m值随P1/Hd的减小而减小 (原因:a、引水渠中流速增大,水头损失增大;
1、收缩段设计 合理的收缩段应当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最
小,对收缩段以下泄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 收缩区的设计主要是确定: (1)收缩区的长度 (2)侧压的偏角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