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A:B:1.百会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

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

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

(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

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

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

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

留针15~20min。

(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1.大椎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

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

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

(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2.胆俞取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胆石病急性发作,与膈俞组合用于戒烟。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E:F:1.风池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

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

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最为安全。

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

留针20~30min。

(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2.风门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用以预防感冒、肺结核、痈疽等。

《类经图翼?卷七》称,此穴“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另外,日本将风门称“打肩”,其民间习俗,人到20岁,须行”打肩灸”来防病强身。

操作:(1)灸法:着肤灸,3~5壮,麦粒大艾炷。

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针法:同肺俞。

3.肺俞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肺气、祛邪扶正。

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操作:(1)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

亦可用药物敷贴。

(2)针法:直刺0.5~0.8寸。

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成45°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酸胀感,一般不留针。

5:风府取穴:顺着脖子后正中线上的颈椎向上摸,到头骨时有一个凹陷,这就是风府穴。

作用:配合手三里治疗颈椎病操作:用拇指的指腹顶住穴位,向上用力按200下,然后开始转头,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圈。

G:H:1.合谷取穴:手背,拇食指间,当第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侧。

作用:振奋卫阳,获卫肌表。

对预防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效。

操作:(1)针法:直刺0.8~1寸,局部有较强烈之酸胀感。

一般不留针。

(2)灸法:艾条灸,以雀啄法灸10~15min。

I:G:1.关元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

《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

”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1)着肤灸5~9壮,黄豆大艾炷,宜疤痕灸。

2)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

针法:同气海穴。

2.膈俞取穴: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呃逆,与胆俞穴组成四花穴可用于戒烟。

操作:直刺0.5~0.8寸。

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处,成45°度角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

3.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预防肝炎、胆结石及白内障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4.膏肓俞取穴: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作用:健脾胃、培肾元,是防病延年的常用穴之一,《千金要方》有“膏肓无所不治”之说。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3~7壮,炷如黄豆大,以无疤痕灸为宜。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K:1.孔最取穴:前臂桡侧,腕横纹上7寸处。

作用:调和营卫、宣肃肺气。

用以预防肺结核咯血及扁桃体炎。

操作:(1)针法:毫针0.8~1寸,局部酸胀针感,或向前臂放散。

不留针,或留针15~20min。

皮肤针叩刺,中等量刺激,至皮肤潮红。

(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L:M:1.命门取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

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

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操作:(1)灸法:1)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针法:直刺,深1.0~1.5寸,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15min。

2.命关取穴:位于胁下宛宛中。

具体取法为坐位,先取中脘,以中脘与乳中穴连线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此三角形之另一角尖端即为命关穴。

作用:补脾阳、益脾气,本穴首载于《扁鹊心书》,是培补后天之重要穴位。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N:1.内关取穴:伸臂仰掌,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取之。

作用:宁心通络、调血和营。

本穴具有明显的改善冠脉循环,调整心脏功能,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是预防冠心病的要穴。

和足三里配合,可防止人流综合症。

操作:(1)针法:进针后,针尖略向上(肩关节方向)至得气,用提插探寻之法,激发针感上传至肩、腋下或前胸。

然后再反复运针1~2min,留针15~20min。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O:P:1.脾俞取穴:在第十—、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作用:调理脾气、运化水谷、和营统血。

用以预防脾胃疾患及体虚者可以作强壮穴应用。

操作:(1)针法同上。

(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Q;1.气海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

是防病强身穴之一。

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

不留疤痕灸。

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针法:直刺1.0~1.5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2.期门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取穴(乳头位于第四肋间隙)。

作用:舒肝健脾,活血化瘀,可用于预防胆石病及具有降血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还发现,健康人灸期门后,淋巴细胞显示增长趋势,表明可增强抵抗力。

操作:(1)针法:斜刺,针尖向肋缘刺0.5~1.0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3.曲池取穴:在肘窝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屈肘取之。

作用:祛风解表、调和营血、主泄逆气强壮明目。

古代将本穴称为“目灸”穴,可防止老年视力减退、巩固牙齿,调整血压,并有预防感冒等传染病作用。

操作:(1)针法:直刺或针尖微斜向肢远端,深1.5~2寸。

感应出现后,一般运针1~2min 后即出针。

(2)灸法:着肤灸:3~5壮,炷如麦粒大。

艾条灸:雀啄灸5~15min。

R:S:1.素髎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0.5~1.0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

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2.神阙(脐中)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

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

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

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

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可作参考。

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3.身柱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穴。

作用:本穴在日本属于养生灸的常用穴之一。

尤其可用于小儿健身灸,《日常灸法》云:“习俗称〈身柱灸〉,小儿必灸也”。

小儿生后一百天,灸此穴可预防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等。

成人用以预防疲劳、抗药物毒副作用等。

操作:灸法:1)着肤灸,成人3~7壮,炷如麦粒大。

小儿则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粗或更细之炷,灸3壮。

如加灸灵台穴,效更佳。

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成人),或3~10min (小儿)。

4.肾俞取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作用: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1)针法:微斜向脊柱直刺,深1.5寸~2寸,针感以腰部酸胀为宜。

(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5.少商取穴:在手拇指末节挠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醒神、清热。

用于预防休克、晕厥和扁桃体炎。

操作:点刺放血。

6.三阴交取穴: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缘。

功效:健脾、益肾、疏肝、调经血、主生殖。

本穴对增进腹腔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健康,有较重要作用。

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碍、妇女之经带疾病。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1~1.5寸,局部酸胀,留针15~20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