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补充下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就是深衣了,深衣分直裾与曲裾两种,直裾的与鲁迅他们穿的长袍无大的区别,只不过在当时色调十分丰富、也较注重细节而已。

我所言的主要是曲裾深衣,这种款式的实物在马王堆墓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件红颜色的比较惹眼。

曲裾深衣,顾名思义,即下面衣裾为曲,展开是一个大的三角形,穿时绕身盘旋而上,终角刚好系于腰。

一般地,这种深衣都以阔锦镶边,花纹精细,色调典雅生动,所以配上大块的单色调衣身,一点都不显呆滞。

特别是绕身而上的裾边,是最有艺术美感的,将下衣幻化为简单的螺旋状,造成一种视觉层叠感,美但却不显繁杂拙巧。

并且,由于镶边的丰富多彩,与衣身色调相间映衬,富丽而典雅大方。

所以这种款式一直延续到汉代深受当时贵族女性的喜爱。

深衣本是男女同穿的,亦不分贵贱层次,在文化心理上,它还带着一种独特而单纯的历史气息,即男女地位循古而来的一种无差异性。

只不过后来汉儒们大多奉典穿那些古板的直裾衣了,率先丢了这一艺术杰典。

马王堆出土大红深衣西晋南北朝期,妇女作十字形大髻,余发下垂过耳边。

p228。

着纱帔衫子,内露出有襻带的裲裆,袹胶,都是当时南北通行衣着。

p236小袖齐膝袄子,腰束带,圆领紧贴颈。

p238。

妇女衣小袖合领长袍,腰间重裳如腰袱,头作双螺髻,已近隋式常服。

p238晋南北朝以来,社会上即流行男子缠发风气。

p249傅粉施香,褒衣博带,着高齿屐,凭斑丝隐囊,为齐梁浮夸贵族子弟一时时髦。

p249。

胡须有编成辫子一股下垂,或分两支分列两旁的,...或两端作菱角或略微上翘,保留战国以来式样。

p249“方心曲领”是在内衣胸前项下,衬出一个半圆硬领。

见p233中。

后来宋人以意附会,作成一个“上圈下方形相连”项圈式下垂方锁状附于衣外胸前。

p258魏晋百姓服饰隋俑多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发式比较简单,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

额部发髻均剔齐,具北周以来“开额旧制”(事实战国楚俑和小玉人中已有反映)p241。

隋,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领小袖帔子,裙高系于胸。

p245。

唐妇人“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浅红),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缁,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

p265照唐制,各级官员朝服各异,但官服常服一般总是裹乌纱幞头巾子,衣圆领衫子,系红呈腰带,穿乌皮六合靴,主要差别在使用材料颜色及带饰上,百姓及百工,仅限于穿高高开钗的缺骻衫子,并不许用鲜明彩色。

p267。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

p279马鞍后桥两侧,各有五个杏仁式小孔,系五个绦带,长及马股,作为装饰,称“五鞘孔绦带”制,为唐开元,天宝定式。

p280五代‘盛行于在面部贴“茶油花子”,是用油脂作成,取出呵气加热就可照需要贴于脸上,为中原所少见。

p294敦煌隋代进香贵妇,内衣作三四尺大袖,如后世所谓“海青褶”,另披一件小袖翻领外衣,听小袖下垂作个式样,以为美观。

p302唐代眉分二式:一细长,即传世蛾眉,一较浓阔,即所谓蛾翅眉。

p309唐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筌台”,“筌蹄”或“纁笼”,“纁笼”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还用于熏衣被或巾帨。

转成腰圆状,则称“月牙几”p315。

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罗帛作生色花,在宋代特别流行,不仅妇女,男子也戴它。

p332白居易形容元和“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p335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妇女服饰分两阶段。

1,由唐初到开元间,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细缕绦带,穿绦纹间道锦卷边小口袴,透空软锦靴。

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2,后期则在元和时,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的八字式低颦,至于倒晕蛾翅眉,满头小梳和金钗多样化,实出于天宝十多年间,中晚唐除眉样已少见,其它独流行。

p335唐圆领衫子,均内无衬领,也少见硬翅平常式幞头,多属于五代北宋初,至于圆片式两翅,均出现于地位极低之乐人头上,直到明代才平到两侧,正式成为文臣纱帽点缀物。

p338宋代普遍流行一般用薄质纱罗作成的头上应用物,由唐代帷帽发展而来,通称“盖头”,即或是田家农妇,下田劳动生产或平时,都不离头上,但到明清后,除了新娘子还使用,其余平民头上已不多见。

p401北宋时汴梁各阶层衣着,膏粱子弟为“丫顶背,带头巾,碎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蔑,销金裹肚”;秀才儒生为“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紫吕公绦,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靴”p405南宋,一般公差吏卒,幞头两种,一曲翅幞头,多为宋式纱帽型,唯两翅上曲,另一式则似由唐式四带巾子发展而成,唯当额部分破开,也是宋代文吏所常用,衣仍作唐式圆领缺胯衫子,衣角一端多提起扎腰带间,腿部或加行滕(绑腿)或不用。

p408宋代人将衣袖用绳索缚定挂于头项间,把袖子高高捛起,名“襻膊儿”p410宋金杂剧名目中,多带“酸”字,如“合房酸”,“还魂酸”,“是耶酸”等,向例多是用穷知识分子作嘲弄对象的,而“孤”多指做官。

p419唐代“点青”(纹身)为社会流行一时的风气,到宋代军队中也有把它当作一种制度来运用。

p420典型宋女通装,“高冠髻,小袖对襟旋袄,长裙”p428外衣衫子对襟,有二长条花边由领而下,“领抹”,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到南宋日益加长。

p428唐代妇人着长裙于襦外,系于胸部以上,而宋则着于内。

北宋大都市妇女,除爱好大髻大梳,还特别重视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革作成,...兴于唐代,盛行于两宋。

p432宋乌纱帽硬翅向两侧平伸极长,据宋人载,以防止百官入朝站班时交头接耳谈私事,故加长展翅。

p449宋人\髡顶制度为契丹和女真同有,唯辫发垂于脑两侧明系女真制度。

p467。

《金史》官服,多按官服尊卑定花朵大小,如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芝麻罗。

p494。

元式唐巾不同于唐宋,区别在于后垂二带,形如匙头,而向外分张。

p502巾子上耸而无一定规格,这是元代一般特征,即所谓“诨裹”,以别于正是巾裹,还有方顶笠子帽,又称瓦楞帽,顶方,边围笠子。

p512元妇女所着交领衣均比宋时更短,类于今。

p517。

元女乐伎喜用“秀”自称,如“忠都秀”,“梁园秀”,“曹娥秀”p520。

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

p524。

元小孩穿短统靴,帽有皮毛出锋如后来风帽式样的。

p551明初,人们戴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瓜皮帽),还有网巾一种。

p553明妇女只领子上用金属揿扣一二,其余部分全用带结。

p559裹巾子,戴遮眉勒,戴卧兔(一种冬天戴的貂鼠或海獭卧兔儿形象的帽子),披云肩,穿比甲(马甲式样,长过膝),交领长衣,长裙,堕马髻(髻皆后垂),为明代妇女服饰一般特征。

男女衣服背间多齐领缀巾一方,晚明作劳动人民形象为常见标志。

p589明清之际一般南方中层社会妇女家常束装:领子高约寸许,有一二领扣,用金银作成。

腰间部分,仍用带子打结,领间嵌一道窄窄的牙子花边。

高髻花钗,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或加云肩中上层妇女装。

p591明清多流行柳叶式小云肩,也是17,18世纪间衣着特征。

p592发髻在顶上作螺旋式,为这一时期江浙妇女常见式样,“一窝丝杭州攥”p593以上皆沈从文先生所发资料。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一段文字可作晚清民国初年的一点服饰资料——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