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故事精选(适合低年级)

成语故事精选(适合低年级)

成语故事精选杯弓蛇影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

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

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

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

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

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杯弓蛇影”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画蛇添足”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自相矛盾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

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抱薪救火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

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

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

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

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

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

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薪,柴草。

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过,过失。

车水马龙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

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

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

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

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

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

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

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

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

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

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

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

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

”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

”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

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