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南海区丹横路跨线桥工程,起点丹横路以东550M,终点在丹灶医院附近接珠二环桂丹立交,线路全长1.17KM,起止桩号为:K9+050—K10+220,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主路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28M,辅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16M,沿线主要共有大桥一座(丹横路跨线桥),桥长405.4M,桥跨布置为32+33+33+32+30+30+30.5+6×30M 预应力砼连续箱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中桥(西基桥)一座,采用3×13M预应力砼空心板。

本标段沿线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路基设计多为软基处理段,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路基填土采用换填等进行路堤填筑,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

2. 沉降观测内容及观测目的及执行标准
2.1 观测内容:
2.1.1 路基(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2)路基面的沉降观测 (3) 坡脚水平位移桩
2.1.2 桥梁(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2)墩台身及桥面系的沉降观测。

2.2 观测目的
超载预压期间,为避免加载过程中加载速度过快而致使路堤破环,以及控制卸载时间,保证超载预压质量。

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超载预压时间。

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稳定观测,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
和稳定。

桥梁通过对结构体的沉降变形观测,预测工后沉降量,为桥梁今后的养护及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2.3 执行标准:
《佛山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总监办下发的《佛山市南海区道路建设管理处软基监测作业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3. 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埋设及断面布置
3.1 水准基点的布设
一个断面或一组相邻观测断面左右侧各设置1个水准基点,并妥善保管。

根椐本管段现场实际情况水准点设置采用深埋粗钢筋或利用现有不再沉降物体进行布设。

3.2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设置
主要有地基沉降观测的深层沉降板、路基面沉降观测的浅层观测桩和控制填土速率的水平位移桩。

3.2.1 沉降板:由沉降板、测杆、套管等组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

沉降板采用600mm×600mm×9mm的钢板。

测杆用38mm×3.5mm的裂缝钢管制成,两头制成螺纹接头,一端为外丝,另一端用内丝。

测管与沉降板之间进行焊接,并用3条φ10mm的斜钢筋焊接牢固见沉降板构造图。

3.2.2 观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为C25,断面尺寸为15cm ×15cm×50cm,并在桩顶预埋钢筋测头。

待路基填筑结束后埋设。

3.2.3 水平位移桩:采用1m长的φ16钢筋,中间锯十字丝,埋设在坡脚外2m处,并挖坑用C20混凝土保护使其稳定。

3.3 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
3.3.1 埋设方法:沉降板在路基铺设土工格栅(土工布)之前埋设。

沉降板埋在砂垫层底面处。

在埋设点挖一个平面尺寸大于700mm×700mm的土坑,坑内用中粗砂整平压实。

将沉降板平放在坑内,用水平尺校正其水平后,回填土整平压实。

将套管垂直套进测标杆于土面上,使其与测杆底板保持10cm以上,在套管四周用土堆实使其立稳。

3.3.2 施工期间接管要求:每填筑两层(40cm)增接一段沉降管及护管,接管段数根据现场高度确定。

3.3.3 保护措施:路基开始填筑时,应保护沉降板,在沉降板周围1M范围内采用人工填筑压实,防止压斜沉降板。

设醒目的警示标志。

测量标志一旦遭受碰损,立即复位并复测。

3.4 观测断面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普通观测断面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桥台后50M 设2个。

高填方路段需埋设水平位移桩,且观测点做到尽量处于同一断面。

本标段路基共设置6个观测断面,(断面里程见附表1)。

每个观测断面主路:设置3个深层沉降板和浅层观测桩(两者相距1.1M)分别位于中央分隔带和两侧土路肩内,水平位移桩2个,分别位于高填方路基坡脚外两侧,距坡脚约2M处的位置。

路基正式填筑前,对沉降板及水平位移桩进行多次观测获得初始值。

辅路段设置2个深层沉降板和浅层观测桩,分别位于辅路两侧土路肩范围内。

(注:由于辅路西基桥变更设计方案未下,桥台后50M范围在图纸下达后各增设2各断面),见观测断面布置图。

沉降板构造图
沉降板断面布置图
(主线跨线桥段)
(辅路桥段)
沉降板断面布置图
沉降板平面布置图
3.5 观测断面里程及观测频次(见附表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里程及观测频次
附表1
3.6 控制标准
超载预压期间,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昼夜,地面水平位移≤0.5cm/昼夜,超载预压后经沉降观测绘制曲线,当连续三个月的沉降值小于0.5cm/月时,为沉降稳定。

3.6.1. 对于以下路段,应停止路基填筑施工,并加强监测:
(1)、昼夜沉降速率大于10mm/d的路段。

(2)、路基周围有隆起现象或路基开裂的路段。

(3)、监理单位报警的路段。

3.6.2 对于以下路段,应放慢填筑速率,加强观测:
(1)、昼夜沉降速率虽然小于10mm/d,但加载后沉降速率衰减很慢。

(2)、当各层填土间隔时间较短且比较接近时。

(3)、监理单位报警路段附近的路段。

对于需要停止路基填筑的路段立即停止加载,并报监理单位。

4、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测点埋设及测点布置
4.1 水准基点的布设
根据本标段现场实际情况,相邻两墩左右侧各设置1个水准点,做好测量标志并妥善保管。

水准基点设置采用深埋粗钢筋和利用现有不再沉降物体进行布设。

4.2. 观测元件的设置及保护措施
4.2.1 承台沉降变形观测元件采用φ20钢筋,观测点钢筋头为半圆球体,高出埋设表面3mm,并砂浆锚固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见下图)
承台沉降变形观测点埋设图
4.2.2 墩台身永久沉降观测元件采用不小于18cm锚钉垂直于墩台身嵌入并用砂浆锚固,嵌入尺寸不小于15c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见下图)
墩台身沉降变形观测点埋设图
4.2.3 桥面铺装永久观测点采用不锈钢钢钉加工,直径10mm,长140mm,
埋设于桥面铺装中,埋深12~13cm(钢钉必须打穿铺装层锚固于混凝土整体化层中。

见下图。

不锈钢钉里面及平面示意图
4.3 观测点的布置
4.3.1 承台的沉降观测点在承台施工后在承台顶面按横桥向左右两端中心处各选择1个固定点位进行埋设。

4.3.2 墩、台身的沉降观测点在墩台身施工完成后墩身横向两侧距地面约50cm处埋设沉降观测点。

4.3.3 墩、台身砼施工完毕后,承台各观测点再观测一次,比较墩台身施工前后的的沉降变化,同时及时将最后一次承台各点高程传递到墩台身沉降变形观测点。

4.3.4 墩台及桥面系的沉降观测点埋设稳固后测设初始值必须与高程控制网的水准基点联测,确定其高程。

4.3.5 桥面观测点设置在两侧靠近防护栏30~50cm处,所有桥型在伸缩缝两侧布置,简支梁桥(跨)在跨中位置布置。

连续梁在桥跨的4分点位置。

桥面铺装永久观测点
4.4 观测墩台及观测频次
桥梁的沉降观测选择典型桥墩进行观测,桥台必须观测,观测数量不少于墩台数量的15%。

在每道砼工序施工前后对沉降观测点进行观测。

本管段桥梁沉降观测墩号及观测频次见附表2
桥梁沉降观测墩台号及观测频次
5. 沉降观测测量技术要求
5.1 仪器配置:
苏光DSZ2型精密水准仪一台套,尼康DTM-352型全站仪一台套。

5.2 观测要求:
5.2.1 沉降观测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做到前后视线距离相等,视线长度不得大于75m。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镜位和转点均要稳定,水准仪严格整平,采用板尺或铟瓦尺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时,一测段的往返测其测站数均位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互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5.2.2 在连续多个测站上安置水准仪三脚架时,使其中两脚与水准线路的
南海区丹横路跨线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方向平行,第三角轮置换于线路方向的左侧或右侧。

5.2.3 沉降观测的水准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5.2.4 所使用的工作基点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核校核。

5.2.5 每次观测,应符合“三同一固定”的原则:
(1)、采用同一仪器和设置。

(2)、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及观测方法。

(3)、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4)、固定观测人员。

5.3 测量记录与资料整理
5.3.1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监理要求,并建立沉降观测台帐。

5.3.2 观测的原始记录必须保存完好,并依据监理单位提供的表格及时整理好相关资料,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并绘制沉降曲线等。

5.3.3 沉降观测数据有异常情况时及时上报监理单位。

- 1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