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一:垃圾填埋场课程设计第一章概述项目背景在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中,填埋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全球来看,填埋大约占到70%左右,在各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加拿大1989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82%;1991年英国、意大利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其总处置量的90%美国处置量为72%,西班牙处置量为75%,德国1993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73%。
美国联邦环保局(USEPA)和很多州都已详细制定关于填埋场选址、设计、施工、运行、水气监测、环境美化,封闭性监测以及维护年限的法规。
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等的原因,填埋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90%以上。
虽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20年内,在拟建的垃圾处理项目中,填埋比例会稍有下降,但仍有大约75%的项目采用填埋方式。
同时在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及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以填埋为主的路线,因此填埋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大中城市新建的垃圾填埋场,其日处理能力都达上千吨,总填埋库容达数千万立方米。
南海市人口40万人,现状垃圾产量/d.人。
总垃圾量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有很大的污染。
基于对南海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析,并综合考虑城市整体规划等要求,拟在南海市建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场。
项目组成本设计为初步设计,包括如下内容:1. 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总平面布置,填埋工艺,渗滤液收集导排工程,渗滤液处理工程,地下水导排系统,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设计,环境监测设计,封场工程等。
项目概况2. 垃圾处理场场内相关公用配套工程。
例如:道路工程,围墙与绿化工程,给水工程,消防工程,防洪系统工程,通讯工程,电气工程等。
.3服务范围和规模结合南海市总体规划,本工程服务范围为该市部分城区的生活垃圾。
该市垃圾填埋场的服务年限为15年,年均垃圾处理量为万吨/年;填埋场库容:万米3;渗滤液处理规模:米3/天;调节池容积:米3。
.主要工程和技术指标本工程的技术指标见表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设计原则和依据设计原则本工程项目设计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环卫事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以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目标,使工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卫生填埋技术,采用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处理工艺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与城市的发展战略方针和定位相适应。
2、坚持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达到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表1-1 工程技术指标(没算)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垃圾年平均处理量万吨/年填埋库容万米3 使用年限年 15 占地面积万米2 管理区万米2 填埋库区万米2 渗滤液处理规模米3/天渗滤液处理标准3调节池容积米备注日处理600吨GB8978-1996三级3、在本工程中,符合工程建设的三同时的原则,采用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4、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滤液,填埋气体以及填埋场内恶臭及蚊蝇等污染物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
设计依据填埋场的设计应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现行的其他相关的标准,设计前应掌握下列资料:城市用地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场址周围人群活动分布与城区的关系;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及垃圾处理规划;地形、地貌及相关地形图;地层结构、岩石及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深度、流向等场址水文地质资料及利用情况;夏季主导风及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背景资料;周围水系流向及用水状况;洪泛周期(年);待填埋处理的垃圾总量和日填埋量;垃圾类型、性质、组成成分;土石料条件,包括取土石料难易、远近和存储总量;交通条件及供水供电条件。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生活垃圾填埋生物处理技术》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4、《城市固体渗滤液处理与处置》 5、《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 6、《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7、《聚乙烯(PE) 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9、《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0、《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采用主要规范及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4)《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技术规范》GB12348-90 (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XX (6)《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99-1997(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8)《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Z/T3037-1995 (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XX (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19-87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1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15)《防洪标准》GB50201-1994(16)《九龙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DB35/424-XX (1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 113-XX)项目设计原始资料城市概况该城市现有人口数量40万,根据城市规划,服务年限15年,至第十五年,人口约万。
该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人·d),垃圾容重量400kg/m3,垃圾压实密度取值为900kg/m3 ,填埋场覆土与垃圾体积比为1:4,垃圾填埋高度取12米。
填埋库区场址概况填埋场库区周围汇水面积。
场底表土厚度~ 不等,平均。
土壤渗透系数为9*10-4m/s。
场址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
填埋场2公里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
气象条件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湿度最冷月平均:76%,最热月平均:84%。
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82mm。
风向冬季:西北,夏季:东南。
主导风向:东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3℃,极端最高气温:41℃,年平均相对湿度:70~85%。
降雨年平均降水量:/d,日最大降水量:/d,日最小降水量:/d。
风冬季平均风速:/s,夏季平均风速:/s,主导风向:西北。
最大冻土深度:230mm。
篇二:垃圾填埋场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C县垃圾填埋场设计华中科技大学(HUST)XX年7月6日城市垃圾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班级:设计小组: C 组一、设计任务及目的1、任务:完成C 县/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2、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设计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工程制图能力,巩固教学中所学知识,并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设计规模二、设计规模设计服务人口5、6、7、8、9、10万人;平均垃圾产量/d;人口增长率5%。
三、设计条件(根据项目修改) 1、C 县/市主要气象特征值如下。
1)气温平均气温在℃,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2)降水(6-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毫米,最大降雨量毫米,最低降雨量为毫米。
3)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 4)风向风速冬季主导风向: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偏南风年均风速/s,最大风速为22 m/s2、填埋场渗滤液必须经过处理,出水水质必须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XX)中的一级标准,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
3、 C 县/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地形图。
四、设计工作量1、收集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资料。
2、熟悉处理工艺流程及填埋作业程序;计算库区总容量和填埋总量。
3、填埋场主体工程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主体设施的工艺参数,确定主要尺寸。
4、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的工艺布置。
5、垃圾填埋场平面布置、剖面及主要构筑物工艺图设计。
五、设计文件的编制1.每人上交垃圾填埋场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不少于1万字); 2、图件每人4张;3、设计成果除打印外,应交电子文件。
六、主要参考资料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XX)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XX]101号) 3、《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6、《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 17642)7、《聚乙烯(PE) 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 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9) 10、有关填埋场设计的论文著作七、课程设计成果要求(一)课程设计文本结构 1.课程设计任务书2.课程设计题目、摘要、关键词 3.课程设计目录4.课程设计正文:1概述工程概况设计原则与范围设计依据 2基础资料城市概况自然条件 3垃圾量预测 4场址概况 5总图布置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场区布置方案及特点竖向布置道路运输绿化工程6卫生填埋库区工程填埋库容及使用年限防渗工程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及利用防洪系统监测井填埋工艺填埋作业设备选择封场工程 7 渗沥液处理工程处理工艺主要处理设备 8环境保护与监测设计依据环境污染来源及污染物分析环境监测 9工程效益分析 10附图5.致谢 6.附录 7.参考文献8.设计图件:1)填埋场总体布置图 2) 垃圾填埋场封场图平面图3) 垃圾封场堆体断面剖面图(纵、横剖面图)(二)对以上内容的要求1.条的要求由指导教师把关。
2.文本每页右下角必须有页码,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
3.课程设计正文内容序号为:一、二、三、…;⒈、⒉、⒊、…;(1)、(2)、(3)、...。
对自己的设计工作的详细表述和计算。
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计算准确。
对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等。
6.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