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通风工程所要控制的有害物主要为()A. 有害气体、有害粉尘、余热、余湿B. 有害气体、粉尘、余热、余湿C. 有害气体、粉尘、高热、高湿D. 气体、粉尘、余热、余湿●ppm是指()A. 十万分之一的体积浓度B. 百万分之一的体积浓度C. 在1m3体积之中占有1cm3D. B与C均可●标准状态下1000ppm的CO2相当于()mg/m3的质量浓度。
A. 1000B. 2000C. 3000D. 4000●10mg/m3的CO相当于()ppm。
A. 4B. 6C. 8D. 12●防治有害物的首要措施是()A. 采用合理的通风措施B. 加强法规和监督管理C. 治理污染源D. 采用个人防护措施●若已求得单独控制下列有害物质所需的全面通风量分别为HCL:20m3/s;HF:18m3/s;粉尘:25m3/h;余热:30m3/s,则当他们同时发生时的全面通风量应为()m3/h。
A. 30B. 55C. 93D. 38●已知CO2的室内卫生标准为1000ppm,新风中的CO2浓度为700mg/m3,室内CO2的发生量为30mg/s,最小新风量为()m3/h(不考虑通风气流不均等等因素)。
A. 86B. 126C. 36D. 66●对于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应优先采用()方式加以控制。
A. 全面通风B. 自然通风C. 局部通风D. 局部排风●与全面通风相比,下列()项不是局部通风的优越性。
A. 控制效果好B. 通风量小C. 比较经济D. 对工艺操作影响小●外部吸气罩在控制点上造成控制风速的大小与()无关。
A. 外部吸气罩的形式B. 有害物的毒性和散发情况C. 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D. 外部吸气罩与控制点的距离●关于通风罩通风量设计方法——流量比法,下述()是错误的。
A. 流量比法是通风罩风量的设计方法之一B. 流量比是指排风罩吸入的周围空气量与污染气流量之比C. 流量比通常要靠实验来确定D. 流量比法可以用于各种排风罩的排风量设计●关于房间的风量平衡,下述()是错误的。
A. 风量平衡是指通风房间的进风量等于排风量B. 若机械进风量大于机械排风量,房间内的压力就会不断升高C. 若机械进风量小于机械排风量,房间内会形成负压D. 可利用正负压控制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为防止A室的有害气体扩散到相邻的B室,()措施是不可取的。
A. 对A室机械排风B. 对B室机械送风C. B室机械送风,A室机械排风D. A、B两室同时机械排风●下列()不是通风气流组织的基本原则。
A. 送排风口分布均匀B. 排风口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区域C. 送风口尽量靠近人员工作区D. 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积聚●工程中确定全面通风换气量的最常用方法是()。
A. 按照有害物散发量及进风有害物浓度进行计算B. 按建筑面积估算C. 按换气次数法计算D. 按有害物毒性估算●关于除尘器的效率,下述()是错误的。
A. 效率是指除尘器除下的粉尘与进入除尘器的粉尘质量之比B. 分级效率是除尘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C. 对一定型号的除尘器,其分级效率是不变的D. 除尘器的全效率与其分级效率和入口粉尘的粒径分布有关●要将沉降速度为0.25m/s的颗粒物100%捕集,当处理风量为7200m3/h时,对于截面为2mx2m的沉降室,沉降室的最小长度为()mA. 4B. 2C. 6D. 3●关于袋式除尘器清灰的目的,()项是错误的。
A. 彻底清除滤料上的积灰B. 减小运行阻力C. 保证过滤效率D. 保证处理风量●两个相同型号的除尘器串联使用,则实际运行时的全效率为()。
A. 两级一样B. 第一级高C. 第二级高D. 不一定●两个除尘器分别具有65%和89%的全效率,当将他们串联使用时,()的为前级,总效率为()A. 效率低、96.15%B. 效率高、96.15%C. 效率高、77%D. 效率低、77%●某工艺排气中的粉尘浓度为200mg/m3,该种粉尘的排放标准为15mg/m3,现有一除尘器的效率为60%,应再串联一级效率为()除尘器。
A. 88.25%B. 86.25%C. 83.25%D. 81.25%●静电除尘器具备()电场才能有效工作。
A. 高压、直流、不均匀B. 高压、直流、均匀C. 高压、交流、不均匀D. 高压、交流、均匀●尘粒的驱进速度是指它在静电除尘器中()。
A. 随气流运动的速度B. 因静电场作用而获得的运动速度C. 电场力与空气阻力平衡时的横向运动速度D. 向集尘极的运动速度●下列()不是使排气达到排放标准的合理手段。
A. 用燃烧法处理排气B. 用吸收法处理排气C. 用吸附法处理排气D. 用加大排风量法处理排气●指出下面关于吸附法描述中的错误项()A. 吸附是气相分子被固体表面分子吸引的过程B. 吸附过程都是可逆的C. 用作吸附剂的一般是比表面积很大的多孔性材料D. 吸附剂经过一定使用时间后会饱和●关于吸附剂的活性,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A. 活性是对吸附剂吸附能力的描述B. 活性可分为动活性和静活性C. 静活性大于动活性D. 活性与运行工况无关●关于吸收法,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A. 吸收是用液体净化排气中有害气体的一种方法B. 这种液体称为吸收质C. 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D. 为提高吸收率,通常采用气液逆流方式●检验有害气体高空排放效果的依据是()A. 被排放到高空的有害气体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B. 有害气体被排放的高度是否达到要求C. 有害气体被排放的距离是否达到要求D. 有害气体重回地面时的浓度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自然通风的动力是()。
A. 风压B. 室内热上升气流C. 热压D. 风压与热压●热压的大小与()无关。
A. 室内的温差B. 通风口的位置C. 通风口的形状和大小D. 两通风口之间的高差●风压是指()。
A. 室外风的全压B. 室外风的静压C. 室外风的动压D. 室外风在建筑外表面造成的压力变化值●若室内空气平均温度为35℃,室外空气温度为25℃,则在高差为10m的两通风口之间形成的热压为()Pa。
(重力加速度取9.8m/s2)A. 2.82B. 3.51C. 3.72D. 4.05●仅有热压作用时,下列关于中和面的叙述中()是错误的。
A. 中和面是指余压为零的水平面B. 恰好位于中和面上的孔口没有室内外空气流通C. 中和面以上的孔口向室外排风D. 离中和面的垂直距离越大,孔口通风能量越小●孔口面积为1m2,孔口余压为5Pa,孔口阻力系数为0.3,该孔口的通风量为()m3/h。
A. 15000B. 18000C. 19000D. 22000●下列()不是事故通风的设计原则。
A. 事故通风系统的通风量应按有害物散发量计算B. 通风量由事故通风系统和日常通风系统共同保证C. 事故通风一般不考虑进风D. 事故排风一般不设净化措施●下列()一般不列入机械加压防烟的对象。
A. 封闭楼梯间B. 人员工作室C. 消防楼梯前室D. 避难层概念题●造成粉尘进一步扩散,污染车间空气环境的主要原因是()A. 一次气流B. 二次气流C. 尘化气流D. 室外气流●通风系统的排气中,若SO2的浓度为20ppm,则相当于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SO2( )A. 20gB. 20mgC. 20LD. 20ml●《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9)中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其依据是()A. 不引起黏膜刺激和恶臭B. 防止有害物质的急性中毒C. 工人在此浓度下长期进行生产劳动而不会引起急性或慢性职业病D.工人在此浓度下进行短期生产劳动而不会引起急性或慢性职业病●在冬季,对于消除余热、余湿及稀释低毒性有害物质的全面通风,其室外空气计算温度应采用()A.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B.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D. 冬季室外日平均温度●在冬季,对于局部排风机稀释有害气体的全面通风,其室外空气计算温度应采用()A.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B.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D. 冬季室外日平均温度●某车间设有机械排风系统和局部排风系统,风量分别为1.11kg/s和1.39kg/s,若在侧墙与局部排风口相同高度上开有自然通风窗口面积F,、当车间达到风量平衡和热量平衡时,窗孔面积F是()。
A. 进风B. 排风C. 既不进风又不排风D. 不能确定是排风还是进风●室内同时放散余热和余湿时,所需的全面通风量为()。
A. 分别消除余热、余湿所需风量之和B. 分别消除余热、余湿所需风量之大值C. 消除余热所需风量D. 消除余湿所需风量●一类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应超过()。
A. 1000㎡B. 1500㎡C. 2000㎡D. 2500㎡●对于二类高层建筑,当房间设有自动灭火设备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
A. 1000㎡B. 2000㎡C. 3000㎡D. 4000㎡●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横向应按()设置。
A. 每个楼层B. 每个功能区C. 每个防烟分区D. 每个防火分区●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竖向不应超过()。
A. 3层B. 4层C. 5层D. 6层●火灾的发展过程按其特点分为()阶段。
A. 1B. 2C. 3D. 4●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其热环境卫生要求时,应设置()。
A. 局部排风B. 局部送风C. 全面排风D. 全面送风●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
A. 250㎡B. 500㎡C. 1000㎡D. 2000㎡●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内走道,以下划分防烟分区的措施错误的是()。
A. 利用与房间的隔墙划分B. 采用挡烟垂壁划分C. 利用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划分D. 利用梁高不小于500mm的梁划分●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高层汽车库,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
A. 1000㎡B. 2000㎡C. 2500㎡D. 4000㎡●不能作为竖向防火分隔措施的是()。
A. 防火墙B. 避难层C. 楼板D. 防火挑檐●不能作为水平防火分隔措施的是()。
A. 防火墙B. 防火卷帘C. 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D. 防火门●消防车道距离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
A. 3mB. 4mC. 5mD. 6m●设室内温度t n低于室外空气温度t w,仅考虑热压作用,则中和面以下的窗孔余压为()。
A. 负值B. 正值C. 可正可负D. 零●设室内温度t n高于室外空气温度t w,仅考虑热压作用,则中和面一下的窗孔余压为()。
A. 负值B. 正值C. 可正可负D. 零●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的通风设计,应优先考虑采用()。
A. 局部通风B. 机械通风C. 自然通风D. 全面通风●采用通风屋顶隔热时,其通风层长度不宜大于(),空气层高度宜为20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