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PPT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 中山坐下……
课文解析
重难点4 你认为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勤学好问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读书求理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 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写作手法
反问句
含义: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 点,感情更强烈。课文中,“这样糊里 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用疑问的句 式,表达了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 他勤学好问的品质。
我会认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背诵 例圈段练糊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涂呆戒厉挨楚
我会写
ái (挨打) 挨
āi (挨着)
bèi (后背) 背
bēi (背包)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咿咿呀呀:形容声音,课文中指学生们的读书声。 照例:按照以前的惯例。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
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
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
的遗产。
资料宝袋
私塾
我国古代社 会一种开设于家 庭、宗族或乡村 内部的私人所办 的学校。
3.不懂就要问
新课导入
你遇到过不会的问题吗?你敢大声提问吗?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孙中山小时候“刨根问底”的 小故事。
引入新课
孙中山(1866—1925),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
山市),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
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
义倡导者。
孙中山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孙中山小时候是怎么上课的?
私塾 不求甚解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 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 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 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课文解析
重难点2 “不懂就要问”,孙中山是怎么问的?

来 到 学 校
流 利 背 诵









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 起 胆 子



课文解析
头一次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 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态度诚恳
课文解析
重难点3 孙中山这一问,同学的反应是怎
样的?老师先后又是怎样?
同学
这一问,把正在 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 同学们吓呆了,课堂 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课文解析
先生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 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吗?”
课文朗读
小喇叭朗读开 始了,点一点音箱, 边听边想: 一起听。 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故事。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2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孙中山小时候如何上学。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孙中山在课堂上问老 师背的书是什么意思。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孙中山不懂就问,不 怕挨打。
运用:反问句,把答案藏在句子中,并且思想 更鲜明、强烈,结尾用问号。
板书设计
流利地背书 不求甚解

懂 就
死板地背书 有什么用呢? 勤学好问

问 勇敢地提问 先生讲解
拓展延伸 和“不懂就问”有关的名言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诺夫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 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课后作业
1.学完本课,请你列出三条问题。 2.再搜集一个和“勤学好问”有关的 名人小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