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领域年度服务计划(社区矫正)一、项目背景社区矫正是在正常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及不脱离原生家庭环境的条件下,发挥对服刑及解教人员惩罚、教育、塑造、感化以及治疗和控制功能。
它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偏差行为,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工作,让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在社会上服刑,集中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宽的一面的思想和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行刑理念,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
2006年10月,罗湖区桂圆街道社区矫正办正式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标志着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罗湖、福田迅速地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辖区。
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也相继成立了矫正机构。
到2008年底,深圳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在全市6个区和1个新区共55个街道全面铺开,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99名,其中在册148名,解除矫正51名,重新犯罪率为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深圳市在全省率先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人员和专业化问题。
与此同时,龙岗区司法局也从社工团体引入16名社工分派到13个街道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从而建立起专门的矫正安帮社会工作者队伍,填补了刑法对社区矫正执行中的不足。
由于社区矫正所提供服刑环境的原生性、发展性,有助于提高服刑改造的质量,并可以有效整合社区内的资源,降低服刑成本。
因此,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协助其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恢复社会功能,从而提高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发展目标。
二、服务对象宝安区内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
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和他们各自所在的社区和家庭系统,及有法律援助服务需要的人群。
三、需求分析(一)宏观层面1、解决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相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的需要;2、促进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建设以及促进深圳和谐发展的需要;3、推动司法体系改革,以及司法系统和社会团体的分工合作,整合优化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4、在社会范围内,广泛营造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氛围,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的需要;(二)微观方面在司法领域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方面,服务对象具体的需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安全和稳定维护的需要。
有关研究显示,社区内部分居民认为社区矫正和帮教对象的存在会对其他居民的生活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协助有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对象的社区维持稳定发展,保障社区居民正常、安全的生活;2、帮扶解困,真正回归的需要。
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援助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家庭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能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社会评价的低下,都会给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恢复社会功能形成阻碍,因此社区矫正和帮教对象有修正自我概念,参与社会生活,并真正回归社会的需要;3、获得情感支持的需求。
由于曾经误入歧途,帮扶对象可能会存在内疚、自责、羞愧、悔恨、沮丧等各种心理层面的问题,所面临的情感需求可能较于我们更为强烈,同时由于其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以及服刑人员这一身份给服务对象带来的压力,可能会无处纾解,因此我们应通过专业服务帮助其宣泄心理压力,获得情感支持。
4、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服务对象家庭关系调处的需要。
曾经的错误,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同时其他家庭成员由于心理压力的存在,可能会对帮教及矫正对象存在一种怨恨、责备等非理性情绪,我们要通过个别化的、专业的方法协助其创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实现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需要;5、法律知识学习,维护合法权益途径拓展及合法维权方式的学习等需要的满足。
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知识的缺失可能是导致其不能真正回归乃至再次犯罪的原因,因此在专业服务中加入法律援助这一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抑制再次犯罪。
6、接受教育、提升自我能力的需求。
社区矫正及帮教对象有自我实现的权利,有接受再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为其联系和整合相关资源,满足其教育需求,如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生存能力学习等多方面的需求。
7、参加劳动与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社区矫正人员及解教人员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参加劳动就业。
也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样可以激发其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和动机,8、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服刑、解教人员的歧视和偏见严重阻碍了其参与社会生活。
因此,消除歧视和偏见,激励其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显得尤为必要。
四、服务目标(一)总目标辅助宝安区司法部门开展本辖区内的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再次违法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分目标1、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他们的再社会化提供支持,协助其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2、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倡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3、为社区矫正及帮教安置对象提供就业、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处等方面服务,为其提供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以较快地真正地实现矫正。
4、探索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完善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体系。
5、在社区内帮助矫正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与社区其他居民增进沟通,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互动平台和渠道,以实现帮教、矫正人员的真正融入,尽快真正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五、专业依据(一)理论支持社会工作是一种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科学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
将“矫正”引入社会领域,成为社会工作司法方向的专门用语,意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服刑、解教人员或具有犯罪倾向的社会成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功能的过程。
而此目的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引进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服务理念及介入方法。
1、标签理论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
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中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原来被认为是“偏差”、“罪犯”的社会成员恢复为“正常人”,这不仅是一种改变社会意识和社会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改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并明确自我价值的过程。
标签理论启示我们,有形无形的犯罪标签会给犯罪人的再社会化产生极大的障碍,全社会应该尽量淡化曾经犯罪人的观念,促使犯罪人尽快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2、再社会化理论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社会成员早年学习不完全或面对某种新环境不适应而重新学习价值、角色和行为方式,即在生活新阶段中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的过程,即旧价值观的抛弃与新价值观学习、吸纳的动态过程。
对于面临再社会化的社会成员来说,这种转变是从监狱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是从特殊群体到正常群体的转变。
为了重返社会,犯罪人需要以一种新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来重塑自己的人生,其再社会化主要是一种自愿的再社会化,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并采纳一种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加新的社会生活。
再社会化理论启示我们,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对象的主观态度与积极性是其再社会化最关键的因素,此外罪犯通过再社会化,可以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法制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改变过去的恶习和生活方式等,促使其由被迫接受改造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状态过渡。
3、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
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它启发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以掌握的资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受助者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将社会资源与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对象之间建立联系,以为其尽快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4、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与问题视角对应的理论视角。
在矫正工作领域,传统的观念是将矫正对象看作是“有问题”的一群人。
从这一视角出发,工作的着重点就放在对矫正对象的严格监管和强制性的教育上,目的是防范问题的再发生。
而优势视角理论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潜能,即便是曾经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也如此。
优势视角下的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弱化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更多的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的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方面。
(二)服务理念1、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同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案主提供最及时、最满意的服务,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
2、助人自助:相信人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及发掘自己的潜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自己。
3、个别化:相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质和生活经验。
此外,每个人在环境、信仰、个性、兴趣、天赋、动机等方面都有极大差异。
社会工作者要把每一个受助者都当作拥有不同特质和需求的“个人”,而不是当作一种“类别”来对待。
(三)介入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对于社会工作的其他方法而言,个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