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紧急避险中生命权的冲突1

紧急避险中生命权的冲突1

紧急避险中生命权的冲突准考证号:346302112368姓名:沈松指导教师:孙万怀紧急避险中生命权的冲突(毕业论文摘要)紧急避险中存在着保护利益大小的区分,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容易避认什么是紧急避险的损害限度,这引发了我们对紧急避险权益的比较。

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均是财物,这两者是容易比较的,只要前者的数额大于后者的数额,这就是紧急避险,反之则是避险过当;保护的权益是人身,侵犯的权益是财物,这也是好比较的,人的生命权远远大于财物权利,无可置疑,这也是紧急避险;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均是人身,这就需要具体分析:生命权高于健康权,健康权高于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高于自由权,如果保护的权益和侵犯的权益是以上这三对关系,比较也是不难的。

但是,当保护权益和侵犯权益均是人的生命权呢?即为保全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又该是否判断为犯罪行为呢?[关键词] 紧急避险生命权人权目录导言第1章紧急避险的本质 (5)第1节对紧急避险本质的区分 (5)第2节紧急避险的本质利益 (6)第2章紧急避险之刑法理论基础 (7)第1节紧急避险刑法理论 (7)第2节紧急避险的法理说明 (8)第3章生命权的冲突 (9)第1节对待生命权的各家学说 (9)第2节生命权冲突的判断标准 (12)导言甲、乙、丙三人在洞穴探险中,地基崩溃,洞口堵塞,但能与外界进行通讯联系。

联系结果表现,挖开洞口需要20天,但三人所携带的粮食只够生活5天。

于是,甲提出,三人抽签决定输赢,二位赢者杀死输者以其肉维持生命。

乙、丙表示同意。

对应否付诸实行,他们征求了救助人员的意见,但没有得到答复。

其后通讯中断,待第20天挖掘成功时,甲由于抽签失败而被杀,乙、丙以其肉维持了生命。

上述案件实为哈佛大学的法哲学教授弗拉对英国发生的著名的里贾纳诉达德利合斯蒂芬斯(Regina v. Daudley and Stephens)一案所做的修改,原案为密里欧莱特号失事,三人在一救生船上漂泊,当他们都濒临死亡(in extermis)的时候,其中二人为了延长生命而杀死另外一人,将其肉用作充饥。

他们提出一个紧急避险或强制(the defense of necessity or compulsion )的抗辩,但结果被否定了。

此案中纠缠了太多复杂的因素,涉及刑法,民法,诸多法律.形成了一张极为错综复杂的大网,刑法学的基础理论、人类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内在要求、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在面对此问题时的不同立场观点和分析视角、人类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导致对生命与死亡等观念的变迁等等因素在其中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正是这些情与法,法与理的冲突与对立使得笔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矛盾之间的对抗,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与探索的激情。

决定以自己有限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此问题进行表述。

第1章紧急避险的本质第1节对紧急避险本质的区分在现代世界各国刑法中,普遍对紧急避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对于紧急避险的本质,不同的法学流派存在着不同的立场:自然法学派认为,紧急避险是自然法赋予的权利,是一个理性人将自己神圣的私权通过社会共同契约的方式让渡出一部分后,对个人生命、自由权利的捍卫,人定法不能剥夺,只能放任。

功利法学派认为,紧急避险是冲突法益不能两全时的客观上不得已的措施,不存在谴责行为人的根据,不应处罚。

自由意志论者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行为人往往丧失意志自由,其行为与无责任能力人行为性质相同。

我国通说认为,其本质在于,当两个法益相冲突,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紧急状态下,法律允许了保全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

[1]而笔者认为通说之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并不能够简单地认为保护的法益大于牺牲的法益就没有超过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还要看牺牲的法益是否为紧急避险所必须。

[2]其次,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带有较浓的主观主义色彩,很多地方表现出行为无价值论的基调,注重行为之恶对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与破坏。

[3]如果从报应刑主义出发,对行为人主观恶念进行非难,则可认为紧急避险是有害的,因此,在民法上行为人对于其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而在刑法理论上,却应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不得不丧失两个合法利益中的某一个利益时,不管是谁的利益,保存价值更高的利益才是理想的,正是基于对整个社会利益的考虑,紧急避险在刑法上才是完全成立的。

如果被保护的法益与被损害的法益之间具有同等的价值时,只能说这种避险行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1]高铭暄马克昌著: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39页;[2]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3]【日】平野龙一著:《刑法总论》,有斐阁1975年,第229页,转引自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第234页;第2节紧急避险的本质利益著名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曾论述道:“在发生冲突的利益之间两者价值相等时(例如两个人的生命),从社会的角度看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可以在所不问,因为,社会并无任何利益去袒护这一生命,而轻视另一生命。

有时人们也这样认为,‘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是一种‘超法规’的行为,刑法即不强迫人们作出牺牲,也不将英雄主义强加于人。

”[4]既然从整体上说法益并没有遭受损害,就不宜将此种类型的紧急避险认定为犯罪。

在中世纪,教会与王权合一,在犯罪问题上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

当时的人们认为:上帝赐予人以灵魂,灵魂是一种独立并优越于肉体的精神实体。

基督教有一句格言:“行为无罪,除非内心邪恶”,法官的责任是“审判别人的良心”。

奥古斯汀就明确地将犯罪原因归咎于人的恶的意志。

同样我们从行为无价值论的角度,本着规范违反说也同样可以找到相同法益冲突可采用紧急避险的理由。

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由于行为人具有反社会的性格,并不表明行为人有主观上恶的性质。

因此,对行为人施加刑罚并无任何“改正”与“威慑”的实际价值,目的刑论的合理正当化依据,在此遭到阻却。

综上所述,笔者赞同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或者相等法益的这种观点。

[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67页;第2章紧急避险之刑法理论基础第1节紧急避险刑法理论紧急避险之所以被社会认可,可以从“紧急时无法律”这一古老的刑法格言中得到体现。

这一格言产生于中世纪的教会法,其基本含义是: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实施法律在通常情况下所禁止的某种行为,以免紧急状态所带来的危险。

[5]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避险权只是一种假定的权利,而非真实的权利,并不能由此认为合法。

他指出:“所谓紧急避险权是一种假定的权利或者权限,就是当我遇到可能丧失自己生命的危险情况时,去剥夺事实上并未伤害我的另一个人的生命的权利。

很明显,从权利学说的观点看,这就必定陷入矛盾。

这种为了自我保存而发生暴力侵害行为,不能视为完全不该受到谴责,它只是免于惩罚而已。

可是这样一种豁免的主观条件,由于奇怪的概念上的混淆,一直被法学家们视为在客观上也是合法的同义词。

紧急避险的格言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在紧急状态下没有法律’。

但是,不能由于紧急避险而把错误的事情变为合法”。

[6]康德为人们展示了对于同等法益避险权的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问题,认为紧急避险行为基于公平原则不受处罚,但却没有真正解决避险权在理论上的合理性问题。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从法的意义上肯定了避险权。

从法而非道德上论证了避险权。

黑格尔将刑法诉诸理性,认为存在即理性。

其引入了法益比较原理,以生命、自由等这些更高的价值来论证避险权的合理性,认为其为生命、自由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权利。

黑格尔指出:“当生命遇到极度危险而与他人合法所有权发生冲突时,它得主张紧急避险(并不是作为公平而是作为法)。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定在遭到无限侵害,从而会产生整个无法状态,另一方面,只有自由的那单一的局限的定在受到侵害,因而作为法的法以及仅其所有权遭受侵害者的权利能力,同时都得到了承认。

”[7]“生命,作为各种目的的总和,具有与抽象法相对抗的权利。

一人遭到生命危险而不许其自谋所以保护之道,那就等于把他至于法之外,他的生命既被剥夺,他的全部自由也就被否定了。

当然有许许多多细节与保全生命有关,我们如果展望未来,那就非关涉到这些细节不可。

但是唯一必要的是现在要活,至于未来的事不是绝对,而是听诸偶然的。

所[5]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第231页;[6]【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第46、47页;[7]【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0页;以只有直接现在的需要,才可能替不法行为辩护的理由,因为克制而不为这种不法行为这件事本身是一种不法,而且是最严重的不法,因为他全部否定了自由的定在。

”[8]黑格尔将关于紧急避险的思想称为冲突理论,以法益的价值差异即法益衡量为出发点,实为刑法理论在认识这一问题上的进步。

第2节紧急避险的法理说明对紧急避险的法理说明一直以来学界就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议。

由来已久的是违法阻却说与责任阻却说。

违法阻却说的理论基础是法益衡量说,认为如果侵害法益的行为是为了救济更高或者同等价值的法益,则该行为不具有违法性。

其提出了两个原理,即优越的利益原理和利益阙如的原理。

而责任阻却说在法理上的根据在于责任则却,其主要理论基础为期待可能性说,这种理论表现为一句刑法格言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即任何人都不受不可能事件的拘束。

以上两种观点的对立在于:紧急避险是否具有违法性(当然这里的法是指的刑法)。

根据责任阻却说,其肯定紧急避险的违法性。

违法而不处罚,仅在于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责任。

笔者不同这种观点。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正义观念。

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既然肯定了对紧急避险没有刑罚,就应当自然而然地否定其犯罪,而这与违法而不处罚的理论产生了矛盾。

另一方面,用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无法解释行为人为了他人利益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的免责问题,同时也无法解释行为人为了保护较小的法益而损害较大的法益时,也可能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但却不能免责的问题。

因此,这种观点具有其理论上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如果将法益衡量说理解为侵害法益的行为是为了保护更高或者同等的法益,违法阻却说具有其理论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德国刑法理论通说采取两分说,即将牺牲较小法益保护更大法益的行为成为阻却违法性的紧急避险;将得以损害同等法益的行为,称为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张明楷老师将其二者称为合法的紧急避险与放任的紧急避险。

[9]诚然,如果肯定损害同等法益的紧急避险包括在法益衡量说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违法阻却说在解释这一问题上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没有必要采用两分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