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人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兴的需要等。

(2)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对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5)求知的需要,又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的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即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根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防止遗忘,要做到: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2,合理使用复习方法,方法灵活多样3,适宜增加复习次数,反复识记4,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与表现的途径,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水平,小学教师在撰写评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语内容要全面,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评定学生的情况;2,以肯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4,评语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亲切生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7-12 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的具体性;思考问题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经验。

(2)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3)去我中心;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能够接收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相互访问:学校进行家庭访问,家长访问学校和班主任;2,通信联系、电话联系;3,召开家长座谈会;4,建立家长委员会。

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特点主要有: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的学习。

3,培养管理骨干,善于发挥榜样的力量。

4,培养良好的班风,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班风建设的主人。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全面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进行日常管理。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标题。

一般通过精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

(2)引言。

在引言部分,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正文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要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

(4)结尾。

调查报告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写法:其一是概括主题、深化主题;其二是总结经验,形成结论;其三是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其四是展望未来,说明意义。

(5)附录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或问卷、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

调查报告不一定都有附录。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简述奥舒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及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1)客观条件,即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战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

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材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的概括,是有逻辑意义的。

(2)主观条件,即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观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做开展的活动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5)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班主任工作也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是基础。

(2)全民性。

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