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方法或技巧目录一、通用解题方法(解题三步骤): (2)1.具体内容: (2)2.解题三步骤本质是: (2)3. 学生中常见的两种不正确的做法: (2)4.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3)二、解题通用方法的应用 (3)1.七年级上册例题: (3)2.七年级下册例题: (3)3.八年级上册例题: (5)4.八年级下册例题: (6)5.九年级上册例题: (7)6.九年级下册例题: (9)三、时间控制: (11)1.考试时的时间控制: (11)2.平常的时间控制: (12)四、初中生常见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12)1.应对生理的变化: (1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3.观念的转变: (13)4.对待情绪的认识和态度: (13)5.在知识学习方面: (13)6.家务劳动方面: (14)7.目标与执行: (14)一、通用解题方法(解题三步骤):1.具体内容:2.解题三步骤本质是:目标导向。
3.学生中常见的两种不正确的做法:1)只重过程:看到一道题,题都没看完,就开始着急做,不管有没有思路,思路是否正确,计算量大不大,就开始动笔,可能做到一半就发现没法进行了,也不舍得放弃。
给的条件肯定是多的,如果没有目标导向,那就是做到哪是哪,靠运气,可能到进行不下去了,才发现走偏了,时间也浪费了,你也会更着急。
2)只重结果:做题时先看一下问题,特别是选择题,半做半蒙。
题上给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可能能找到部分联系,不深究不严谨的地方,我感觉这样是对的,就走下去了。
看着好像掌握的还不错,其实学过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在那学习,知识不连贯,串不起来。
这样的,不叫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聪明加勤奋才能取得优秀的结果,何况这都算不上聪明。
4.结果和过程的关系: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但相比来说,结果比过程稍重要。
二、解题通用方法的应用1.七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九章算术》中“盈不足术”的问题,原文如下:“今有共买羊,人出五,不足四十五;人出七,不足三。
问人数、羊价各几何?”题意是若干人买羊,每人出5元,则差45元;每人出7元,则差3元。
求人数和羊价各是多少?解题三步骤(思路):a)看问题:应用题,求的是具体的值,所以要列方程。
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这里我们设人数为x人;(像这种含有古文类型的题,前面都不用看,直接从“题意是”开始看。
)b)看条件:有三个,分别是:①若干人买羊;②每人出5元,则差45元;;③每人出7元,则差3元。
c)找联系:列方程要找等量关系,具体到这道题,就是不管每人出几元,羊价是不变的(或相等的),复杂一点的,先把等量关系式列出来,在代入数字和未知数。
解题过程:解:设人数是x人;5x + 45 =7x + 3解得,x=21.羊价=5x + 45=150.答:人数是21人,羊价是150元。
2.七年级下册:(2019河南新乡长垣期末)如图,∠1=80°,∠2=100°,∠C=∠D.(1)判断BC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A=35°,求∠F的度数。
CDEF原图 标记后的图解题三步骤(思路):a) 看问题:第一问问的是BC 与DE 的关系,从图上看像平行,那就猜它们的关系式平行,看看能不能证明出来(从平行线的判定出发,有三种角的关系可以证明),并将目标用圆圈标在图上?第二问,如果它们是平行关系,∠A 与∠F 是内错角关系,知道了∠A 的度数,∠F 的度数也就知道了。
(“判断XX 与XX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这是一种常见的问法,前半句是要求你答题开始时就下个结论,不管证不证的出来,至少给1分;后半句就是要你写出证明过程。
) b) 看条件:一共四个,分别是:①∠1=80°,②∠2=100°,③∠C =∠D ,④图形;并将条件在图上标出来。
①②④可以推出∠1+∠2=180°,位置关系是同旁内角,可以继续推出BD ∥CE.其他的暂时看不出来。
c) 找联系:要证BC ∥DE ,那肯定得从“三线八角”模型出发,现在两条直线有了,就差截线了,截线可以是BD 或CE ,看条件③,分别有两条截线有联系,要往一起凑,需要找个中间量∠CED ,∠C 和∠D 与中间量的关系,可以从BD ∥CE 得出,这样就有了严谨的逻辑。
解题过程: 解:(1)BC ∥DE ,理由如下: ∵∠1=80°,∠2=100°; ∴∠1+∠2=180°∴BD ∥C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 +∠DEC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又∵∠C =∠D∴∠C +∠DEC =180°(等量代换) ∴BC ∥D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 由(1)知BC ∥DE ,∴∠A =∠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35° ∴∠F =35°。
12ABCDEF这道题的第一问也可以用内错角来证明,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3.八年级上册:(2017江苏苏州中考)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 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2°,求∠BDE的度数。
BB原图标记后的图解题三步骤(思路):a)看问题:第一问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就要想到判定全等的5个定理。
第二问要求∠BDE的度数,由第一问的全等可得:∠BDE=∠C,就转化为求∠C的度数了,在一个三角形中了,就给了一个角的度数,可能是等腰或直角。
b)看条件:给了四个条件,分别是:①∠A=∠B,②AE=BE,③∠1=∠2,④图形;并将条件标到图上。
c)找联系:①②条件可以直接用,是AS,条件③是关于角的,那就猜用ASA,要证∠BED=∠AEC或者用AAS,要证∠BDE=∠C;两种方法都从条件③④推出,看哪种能推出来,哪个简单,就用哪种。
第一问的方法:第一种:要证∠BED=∠AEC,两者有公共角∠AED,所以只需证∠1=∠BEA;知道∠1=∠2,那看能不能证出∠BEA=∠2?你会看到△BOE和△AOD组成一个“8”模型,∠BOE=∠AOD,①∠A=∠B,这两个条件一结合,就可以证出来了。
倒推正着写就可以了。
第二种:要证∠BDE=∠C,而且要和∠1、∠2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想到了三角形的外角和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BDE+∠2=∠1+∠C,因为③∠1=∠2,是不是就得到了要求的?从以上分析来看,第二种方法简单,应选择;下面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参考一下,开拓视野。
解题过程:方法一:(1)证明:在△BOE和△AOD中即∠BED=∠AEC。
∵∠BOE=∠AOD(对顶角相等)在△AEC和△BED中∠A=∠B(已知)∠A=∠B∴∠BEA=∠2;AE=BE又∵∠1=∠2;∠BED=∠AEC∴∠BEA=∠1;∴△AEC≅△BED(ASA)∴∠BEA+∠AED=∠1+∠AED;(2)由(1)△AEC≅△BED得:∠BDE=∠C,ED=EC;又∵∠1=42°,∴∠C=(180°-∠1)÷2=69°;∴∠BDE=69°方法二:(1)证明:∵∠BDE+∠2=∠1+∠C∠1=∠2∴∠BDE=∠C在△AEC和△BED中∠A=∠BAE=BE∠BDE=∠C∴△AEC≅△BED(AAS)(3)略,同方法一相同。
4.八年级下册:[2019四川雅安中考]某超市计划购进甲、乙两种商品,两种商品的进价、售价如下表:商品甲乙进价(元/件)x+60 x售价(元/件)200 100若用360元购进甲种商品的件数与用180元购进乙种商品的件数相同。
(1)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各是多少?(2)若超市销售甲、乙两种商品共50件,其中销售甲种商品为a件(a≥30).设销售完50件,甲、乙两种商品的总利润为w元,求w与a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w的最小值。
解题思路:a)看问题:第一问求两种商品的进价,是确定的值,且已经设了未知数,所以要列方程解决。
第二问是求函数关系式,要找等量关系,求w的最小值,要根据函数的增减性(函数一般的自变量范围是实数,而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自变量是由一个限定的范围的,要注意一下)b)看条件:三个条件;①是表格信息;②是“若用360元购进甲种商品的件数与用180元购进乙种商品的件数相同。
”③是“若超市销售甲、乙两种商品共50件,其中销售甲种商品为a件(a≥30).设销售完50件,甲、乙两种商品的总利润为w元,”c)找联系:第一问是条件②的等量关系;第二问是:总利润=甲的销售利润+乙的销售利润。
解题过程:(1)依题意列方程:=,(分式方程)解得x=60,经检验x=60是原方程的解,∴x+60=120答: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分别是120元/件,60元/件。
(2)销售甲种商品为a件(a≥30),销售乙种商品为(50-a)件。
根据题意得w=(200-120)a+(100-60)(50-a)=40a+2000(a≥30)40>0,W的值随a的增大而增大,=40*30+2000=3200(元)当a=30时,最小值5.九年级上册:[2017江苏淮安中考]如图,在ABC中,∠ACB=90。
,O是边AC上一点,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点E,D,在BC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得EF=BF,EF与AC交于点G.(1)试判断直线EF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OA=2,∠A=30。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原图标记后的图解题思路:第一问:a)看问题:让判断直线EF与⊙O的位置关系,一条直线与圆的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判断的依据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比较来确定,一般考察的都是相切。
所以这里猜测位置关系是相切,现在已知E点在圆上,要证相切,连接OE,只需证明OE⊥EF,即OE就是圆心到直线EF的距离。
b)看条件:题中给了3个条件:①∠ACB=90。
②⊙O,③EF=BF;④图形。
虽然看着是简单的4个条件,但条件②所含的信息量很大,具体包括:1)圆心角三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同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也相等。
(记住一个就行,其他两个就是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推两个。
)2)圆周角三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等腰三角形:圆上任意两点和圆心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4)圆的对称性:圆上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5)垂径定理及推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