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有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性
女性主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言说主体。永恒 不变的女性身份不过是男权话语人为建构的幻象。
克里斯蒂娃认为,在与文本的嬉戏中,女人将重建包容 他者的性别伦理。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 对话理论,她率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 认为,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 中,重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
再次,从早期的女权主义到晚近的女性主义,这一理论 思潮内部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从男女简单化的二 元对立到男女共存结构中的平等权益,女性主义文学理 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念,对文学及其社会文化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萨义德、斯皮瓦克、巴 巴
理论背景
资产主义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的殖民掠夺和种族 压迫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概述
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 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 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 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 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在 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 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批评
与女权批评家不同,女性批评家把女性写作视为女性主 义诗学的重要话题,旨在“建构一种用于分析女性文学 的女性框架,发展出基于女性经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 是靠改造男性模式和理论”。它肯定女性经验和女性意 识的价值,但否认存在一种本质论的女性气质和女性主 体。
肖瓦尔特《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写作和女性 批评必须是“双重声音的话语,包括缄默者和主导者, 处于女性主义批评之内与之外的讲话”。
在性别理论的建构中,她 广泛借鉴了精神分析学、 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等理 论资源,全面反思了女性 主义思想的成就与局限, 走出了一条从“诗学革命” 到“女性政治”的思想发 展道路。代表作有《诗歌 语言的革命》《妇女的时 间》《恐怖的权力》等。
主要观点
克里斯蒂娃在男女性别的界定上承传了波伏娃的立场。 认为身为女人并非完全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主张把性 别因素与阶级、族裔、民族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研究, 关注女性群体的内部差异和女性主体的异质多元性。
“如果我们(仅仅)研究男性 批评中刻板的女性印象和性别 偏见以及女性在文学史中所扮 演的受压迫形象,那么我们就 无法了解女性真实的感知和经 验,因为我们获悉的都是男性 认为女性应该如此的东西。”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欧文·豪评论道:“像扔掉一件衣衫褴褛的破衬衣一样 抛弃萎靡的糟糠之妻,连同她缄默的哀怨和令人发疯的 逆来顺受。这种逃离不是暗中抛弃之后的偷偷溜走,而 是像在集市上出售牲口一样公开地把她的身体卖给陌生 人。仅凭这种无关道德的有意之举,他获得了第二次新 生。"
威。”(《文化的定位》)
混杂是文化模拟的必然策略
“混杂”概念源于巴赫金,旨在从内部否定某种单一的、权威的 声音。它是话语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交状态,一种过 去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相互交错的时刻。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和 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又通过文化 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 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 第三空间既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独立于殖民与 反殖民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一 个矛盾的、混杂的、不断进行差异生产的意义空间。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 论家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 上的终身伴侣。
男友 让-保罗·萨特
《第二性》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 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 于男性与阉人之间、所有具有女性气质的人 是整个文明。"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 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 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其代表人物有波伏娃(1908-1986)、肖瓦尔特(1941 -)、克里斯蒂娃(1941— )等。
一、“第二性”
法国女作家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 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 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 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主要观点:
在社会属性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她们属 于“第二性”;
女性是男性性别歧视的社会化产物; 性别歧视源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领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不
是被妖魔化就是被刻板地美化;
波伏娃的结论:
女人的从属地位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男性意识形态建构 的产物,是整个社会中男性与女性间政治和文化不平等的 写照。只有揭露女性神话的这种意识形态性,认清女性 “第二性”的文化压迫性质,转向女性权益的大声呼吁, 女性的平等地位及其文学才能合法存在。
二、女性主义诗学
肖瓦尔特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女权运动 女权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逆向的政
治化解读,旨在从女性经验的视角重新阅读过去的文学 经典,批判男性批评话语中被压抑、扭曲的女性意识。
"我们既是男性传统(我们的老师、教授、论文指导老师 和出版商)的女儿,这个传统要求我们保持理性、甘居 边缘并心存感激;又是新妇女运动的姐妹,这个运动产 生了另一种意识和责任,它要求我们抛弃故作姿态的女 性气质、虚伪的成功和学术讨论中反讽的面具。"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权力与知识
殖民主义的庇护下的文学叙事
吉卜林·《基姆》 主人公 吉姆 双重身份 底层的小人物
宗主国的白人
小说接受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印度被奴役的宿命,悄悄抹去了冲突的痕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评价
东方学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客观的知识体系或学科, 而是一种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 表达了某种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思想偏见,成为文 化偏见和种族歧视政策诞生的温床。
后殖民理论承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把 批判的焦点从殖民主义制度转向了殖民主义文化。 它试图分析殖民统治以来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 的不平等关系,揭示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 价值等级观念中的种族歧视,重建被殖民者的自 身形象和文化认同,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
其代表人物有萨义德(1935—2003)、斯皮瓦 克(1942— )、巴巴(1949— )和罗伯特·扬 (1950— )等。
霍米·巴巴 《文化多样性与差异》
评价
后殖民批评是后殖民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旨在通 过对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反思并批判西方文学中隐蔽的殖民 主义话语。殖民主义话语是一种僵化重复的二元对立模式, 具有种族主义的压抑性和排他性特征。在强权话语的干涉下, 东方、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妇女在无形中被他者化了。无论 在殖民主义话语中,还是在被殖民者的精英话语中,都存在 一种帝国主义式的强权逻辑,被殖民者,尤其是来自底层的 被殖民者,常常要承受无法言说的苦痛。一种混杂的模拟策 略,或许有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建构彼此渗透、相互平等的 “第三空间”。
总结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带有鲜明的文化政治色彩
首先,它强调女人的从属地位和文化身份是男权文化后 天建构的产物。它试图打破男权文化沾沾自喜的确定性, 确立两性平等的信念,根除社会改造中的性别歧视。
其次,它强调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在女性写作、阅读和 批评中的重要性。女性主义批评实践揭露了女性神话的 意识形态性,试图唤醒文学活动中被忽略、被压抑的女 性意识,重写文学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开始从性别、族裔、种
族、文化冲突、历史真实、生态危机等层面切入文学,由此便产生了女 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文学理论流 派。
第一节 波伏娃、肖瓦尔特、克里斯蒂娃
理论背景
女性写作要抛弃自我审查的机制,以无限变化的欲望与 信念呈现女人的声音,并在越界的嬉戏中享受双重视野 带来的乐趣。
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中,重 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
互文性
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她率先 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巴赫金曾经指出:“任何一篇 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 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转引自[法]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4页。]这种文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特性就是 所谓的“互文性”。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运用、 吸收和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 此文本而指向先前其他的文本。这些文本将现在的话语 置入了其不可分割的更大社会—历史文本之中。
言说主体
独立的主体意识是在符号与象征的交融中实现的,并不 存在纯粹的男性或女性。换言之,每一个女人的心理结 构中都存在着一个陌生的男性,每一个男人的心理结构 中也存在着一个陌生的女性。这种模糊两性差异的主体 意识无疑从内部动摇甚至颠覆了男权话语的二元论结构。
作为言说主体,女人更能敏感地体验到边缘的异质性。 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克里斯蒂娃以隐喻的方式把 屈辱状态理解为诗歌特有的语言。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怀特
理论背景
新历史主义 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兴起的文学理论派别,于90年代产
建构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批评的重要任务。挖掘被埋没的女作
家就成为肖瓦尔特心中的追求。她呼吁妇女积极使用语言来发展女 性特有的写作模式,表达并阐释女性独特而本真的经验,以便把女 性从男性主宰的文学传统中解放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