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新课程改革)杨文奇2011.9.15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情况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第三章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新的教育观念第四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第五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二)课程要素:课程主要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六要素组成。
(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据课程内容的属性来区分。
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区分。
分科课程:获得逻辑严密与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整合相关学科,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
形成解决问题的广视野与多种方法。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
4.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据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区分。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5.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据课程任务区分。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学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课程理论(一)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1.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传统)2.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为基础,儿童为中心,实践活动为形式(1)3.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论、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新课程)(二)传统课程理论的特点:1. 课程被窄化为学科。
(课程成指令,教材成圣经)2.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单向“授”一“受”过程3. 教师与学生外在于教程(三)新课程理论的特点:1.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2.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3.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情况1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 信息素养的养成3.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以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1. 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能2.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3. 重视智力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4. 重视个性差异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坚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国际交流1. 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自主精神与道德的培养。
2. 课程内容的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3. 课程管理方面:采取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型管理向三级管理体制转变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 课程目标: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能力养成,忽视全面发展。
2.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
3.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远离生活与实际,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4. 课程实施: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5. 课程评价: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激励功能。
6. 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不适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的状况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 改善课程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目标概念:广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意图。
狭义: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学者艾斯纳将课程目标分为1.行为目标。
2•问题解决目标。
3.表现性目标。
我国学者借鉴外国将课程目标分为1.行为取向目标。
2.生成性课程目标。
3.表现性课程目标。
A. 行为取向性目标:定义:就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目标。
确认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①要有可观察的行为。
②要有行为发生的条件。
③要有可接受得行为标准。
(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①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识记):主要指记忆知识。
对学过的知识和有关材料能识别和在现。
理解(领会):主要指对知识的掌握。
能抓住事物的实质。
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
应用:把所学知识应用与新情境。
分析:能将知识进行分解。
综合:与分析相反,把各个元素或部分分组成新的整体。
评价: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
六类目标有层次和顺序。
②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反应:指学习者不仅注意到某种现象,而且主动参与,作出反应。
价值评价:指学习者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价值观的组织:指学习者遇到许多价值观念出现的复杂情境时,克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
接受重要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行。
观念、信仰和态度融为一体,最终表现为个人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形成。
③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以便指导动作。
准备:稳定的活动准备。
包含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
(知觉是其先决条件)有指导的反应:指能在教师指导下表现出有关的动作行为,包括模仿和试误。
机械动作:经过一定程度练习,学习者的反应形成习惯能以熟练、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
适应:这一阶段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
学习者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满足具体环境的需要。
创作:指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
B. 生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C. 表象性课程目标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
以上意义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为课程的实施、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二)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怎样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的过程。
一句话。
即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也是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提供帮助,也是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进行引导以及使其上升为儿童的自觉需要的过程,而非不顾儿童的选择而强加成人意志的过程。
近代以来的“经验课程论”主要由三种形态:1. 以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主义经验课程2.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论”3.形形色色的“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怎样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 1.民主性原则。
2.民主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
3.教育先行原则。
(三)学科体系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应把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
1. 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2. 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 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__________1. 要是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2.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思。
5. 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