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

2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及其相关蛋白(OSBP related proteins,ORPs)共同构成ORP家族该家族属于脂质转运蛋白 (LTP)超家族,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一个保守的OSBP相关结构 域(OSBP-related domain,ORD),能够结合固醇及甘油磷脂。
作用机理
在每个 ORPs 亚家族中,ORD 结构域的同源性高达 70% ,并且在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同源性蛋白质之间,其 C 端都存在高度 作用来抑制细菌或者病毒 RNA 的复制,进而达到杀 菌抗毒的药 效。
意义及作用
1 意义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作为脂质运 输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 在细胞中的膜接触位点 ( membrane contact sites,MCS) 处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其在脂质方面的代谢机 制,以及开发治疗因 脂质代谢失衡而引起的一些疾病 的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2 作用
• 在细胞中的膜接触位点 ( membrane contact sites, MCS) 处发挥重要作用。
2、增威赢倍® 杀菌剂
增威赢倍® (2.8%氟噻唑吡乙酮 +28.2%噁唑菌酮)悬浮剂,具有特 有的作用位点和全新的作用机理, 通过对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 的抑制达到杀菌效果。增威赢倍® 杀菌剂代表着一项高效的卵菌纲防 治技术,包括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 整个农事管理效率,是病害综合防 治的理想药剂。
抗性
氟噻唑吡乙酮是控制卵菌的首个成功的氧固醇结合蛋白(OSBP)抑制剂, 在杀菌剂的历史上被认为是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它与OSBP的相互作用仍 然不清楚。此外,一些植物致病卵菌已经对氟噻唑吡乙酮表现出中等至高 抗性。通过构建辣椒疫霉菌(pcOSBP)的三维(3D)结构,并通过合分子 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 / PBSA)计 算等探究了氟噻唑吡乙酮与该蛋白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氟噻唑吡乙酮与 pcOSBP蛋白上的氨基酸残基Leu73,Lys74,Ser69和水分子形成H键,根据 其pcOSBP的相互作用,将氟噻唑吡乙酮经过结构修饰,发现具有高杀真菌 活性和低抗药性的新型类似物。幸运的是,化合物1e已经被成功设计和合 成,并成为最有效的候选物,并且在辣椒疫病中显示出对LP3-M和LP3-H低 得多的耐药风险(RF <1)。化合物1e可用作发现新的OSBP抑制剂的先导 化合物。
在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非囊泡运输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及其相关蛋白(OSBP related proteins,ORPs)保守存在于酵母、植物、哺乳动物中,它们在 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非囊泡运输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应用
1、氟噻唑吡乙酮
氟噻唑吡乙酮为杜邦公司研发的 首个哌啶基噻唑异唑啉类杀菌剂, 商品名“杜邦增威赢绿”,具有 保护和治疗作用,是一种氧化固 醇结合蛋白抑制剂,主要通过对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的抑制达到杀 菌效果,对晚疫病、霜霉病、根 腐病、茎腐病、疫病等卵菌纲病 害表现出卓越的防效。
概念: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OSBP)是存在于真核细胞 内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在哺乳动物中被称为氧化固 醇结合蛋白相关蛋白质(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related proteins,ORPs), 而在酵母中被称为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同源物质(oxysterol-binding protein homologues,OSH)。
在细胞维持脂质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氧化固醇结合蛋固醇从内质网运输到其他细 胞器膜并发生代谢降解。而与此同时,又将其他细胞器膜上 合成的磷脂运输到内质网进行分解代谢,通过这种作用促进 细胞中脂质的代谢,以及胆固醇的排出,在细胞维持脂质的 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防治对象
对卵菌纲真菌病害具有优异的效果。
展望未来
1 从宏观上讲,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及其家族蛋白质的结构与 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 例如,利用其对脂质的作用机制开发能够治疗高血压、心 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由高脂与高醇引起疾病的药 物,开发以靶定此种蛋白质为机制的抗病毒抗真菌试剂, 以及利用ORP4L 对细胞生长繁殖的作用探索治疗癌症肿 瘤的新方法。然而,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 决。在癌症细胞中,ORP4L 作用的分子机制还有待去细化。 因此,探究 ORPs 在细胞内的运行机制,对于研究生命过 程的脂质代谢,开发生产降脂与降醇以及抗菌抗癌药物意 义重大。
主要特点
1 高效低毒:该药剂对卵菌纲病菌具有很高的活性,施药后 可以快速被蜡质层吸收,并传输到植株所有叶片的顶端, 快速杀灭病菌,对病菌具有铲除作用,防治病菌的继续蔓 延,保护叶片。
2 杀菌谱广:该药剂可防治霜霉病、晚疫病、疫病、根腐病、 茎腐病等病害都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3 用量极低:该药剂活性高,用量极低,用量仅为常规杀菌 剂的1/5~1/100。而且对病原菌各发育阶段都具有强烈的抑 制效果,即使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也可有效防治病害。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及 其作用机理
目录
1 背景
2 概念
3 家族关系
4 作用机理
5 意义及作用
6 应用
7 展望未来
背景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SBP (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最先于 1980 年被发现, 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质 内,与氧化固醇 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受体蛋白。最早将 该类蛋白命名为 OSBP 的是 Taylor和 Kandutsch。随 后从兔子和人类上首先 克隆到 OSBP基因 cDNA序 列[。与 OSBP 结构具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被称 为OSBP 相关蛋白
• 从多方面影响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在细胞维持脂质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 在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非囊泡运输等过程中都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中的膜接触位点 ( membrane contact sites,MCS) 处发挥 重要作用。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作为脂质运 输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在细 胞中的膜接触位点 ( membrane contact sites,MCS) 处发挥重 要作用。因 此,研究其在脂质方面的代谢机制,以及开发治 疗因 脂质代谢失衡而引起的一些疾病的药物,具有重大 意义。
主要特点
1 高效预防晚疫病兼防早疫病杀菌谱更广,提升抗性管理能 力,带来更好作物管理。
2 向顶内吸传导保护新生组织跨层传导和木质部向顶传导能 力,使药剂覆盖分布更均匀;内吸传导性帮助保护扩展中的 和新生的叶片。
3
耐雨性能优异雨季防护无忧施药20分钟后即具有优异的耐 雨水冲刷能力。
适用作物
葡萄、西红柿、辣椒、马铃薯、黄瓜。
2 从微观上来讲,所有霉菌和几乎所有的真菌中都已被证明 存在此种蛋白质。然而,其在酵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 其在米曲霉、红曲霉等霉菌中关于脂质代谢和固醇动态平 衡的研究在国内外相对较少。霉菌产业近些年在中国不断 发展,研究霉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已成新趋势,通 过对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在利用霉菌发 酵产业来开发降脂降醇生物制剂与低脂低醇食品等方面, 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
从多方面影响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固醇(ChdesterolOxides,Ch-Ox) 能从多方面影响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不仅仅能够介导胆固 醇的分解代谢,还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免疫及细胞毒性等生物 学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通过 Ch-Ox感受器介导,其中氧化 固醇结合蛋白相关蛋白家族(oxysterolbindi ngpro-tein-relatedproteins, ORPs)是其中重要一种
4 低毒环保:该药剂为微毒药剂,用量极低,对用户、农 业生产者和环境的安全性较高。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首 选药剂。
适用作物
该药剂毒性低,安全性高,可广泛用于黄瓜、西瓜、白菜、 葡萄、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草莓、苹果、荔枝等多 种作物。
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晚疫病、疫病、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 尤其对霜霉病、晚疫病特效。
固醇结合蛋白
固醇结合蛋白(oxysterol—bindingproteinsrelatedproteins,缩写为0RPs) 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保守的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脂类的合成、 转运以及信号转导等。
家族关系
1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家族蛋白质根据结构不同,可以分为2大类, 一类只含有ORD区域,被称作短ORPs,另一类除了含有ORD结 构域,还含有N末端结构域,这种ORPs被称作长链ORPs。在哺 乳动物以及酵母等含有此类蛋白质的菌类系统中,N未端.结 构域中包含多个不同部分,分别行使不同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