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的起源主要是围绕生于18世纪苏格兰的亚当·斯密(1723~1790)。
他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经济学”这么一说。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在13年内就再版五次,斯密本人也名声远播。
一·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
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
中世纪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户,个人在全体作业过程中不过是一个孤立的劳动者。
工厂制手工业却是许多的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一个资本家的指挥命令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的作业。
一直到1760年以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机械的大工业出现为止,在产业革命前英国各国各地所实行的,仍然是这种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制手工业。
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
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二·生平著作
一、道德情操论(1759)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亚当·斯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二、国富论1776)
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
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
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
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
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
三·亚当·斯密的理论特点
一、分工理论
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三、价值论
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四、分配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
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四·经济主要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
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
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
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五、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斯密驳斥了旧的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的重商学说。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
武断的政治限制。
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乾涉。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
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
斯密的接班人,包括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
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五·个人感悟
“国富论”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巨著。
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
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
自从经济人假设诞生以来,很多人都在讨论和充实着“经济人”假设,对其争论以及诟病最多的就是经济人假设所包含的伦理学基础,即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但我们没有看见在亚当斯密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国富论》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道德情操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忽略道德的重要性。
虽然拥有资本并具有投资能力的经济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无论商品经济怎样发展,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首先是自然人和社会人,其次才有可能是经济人。
斯密笔下的经济人的思想行为基础主要是出于自利的考虑,然而这“自利”不等同于自私,如果其他人将所有行为动机的基础定义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必定会妨害到社会公利。
我们应当协调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协调中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