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4.4“土耳其之父”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 4.4“土耳其之父”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4.4“土耳其之父”教案人民版选修
“土耳其之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2、评价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探究的方法,比较和分析凯末尔与孙中山、甘地领导本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道路的异同及其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土耳其近代化的历史史实,认识近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教学难点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创建组织
1、进步青年凯末尔(1)穆斯塔法凯末尔,1881 年生于萨罗尼加(今希腊境内)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幼年丧父,14 岁考入陆军预备学校,因数学成绩出众,和他同名的数学老师为他更名为“凯未尔”(意为“完美”)。

21 岁后,凯末尔先后进入伊斯坦布尔的军事学院和参谋部学院深造。

在军校,凯末尔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毕业时获上尉军衔。

(2)凯末尔的青少年时代,奥斯曼帝国正处于政治体制行将崩溃的前夜,并开始沦为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各种新思想在社会上迅速传播。

他的家乡萨罗尼加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是革命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

凯末尔从小就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变革图强的思想,在校期间就曾因编辑宣传进步思想的小报而被当局查获。

(3)从军校毕业后不久,凯末尔被派往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服役。

在那里,他重新投入反政府活动中,参与组建“祖国与自由协会”在19081909 年的士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中,凯末尔行动军的参谋长。

青年土耳党人通过这次革命控制了政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由于凯末尔极力主张军政分离而与青年土耳其党领导层发生分歧,他曾一度完全献身于军事活动和军事研究,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军官,这些人后来成为他缔造共和国的支持者。

2、战火中的成长和觉醒(1)1914 年,土耳其追随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凯末尔被派往前线,任第九师师长。

他困率部击退英军进攻,成功保卫了达达尼尔海峡,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不久晋升为将军。

在战斗中,凯末尔的胸口被弹片击中,只是因为怀表的阻挡才免受重伤。

随后在对俄国作战的前线,凯末尔是唯一一位获得胜利的土耳将军。

(2)但是,战争使古老而又脆弱的土耳其损失惨重,战败
的土耳其面临协约国集团的瓜分。

多万协约国大军进驻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成功保卫了素丹政府。

与土耳其有领土争议的希腊,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了伊兹密尔,并向安纳托利亚进犯。

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素丹政府的外交努力遭到彻底失败。

协约国决定,必须尽量多地削减土耳其的领土。

(3)连绵的战争,也使凯末尔的母亲和姐妹加入了难民潮中。

凯末尔曾亲眼目睹协约国军队对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的占领。

由于当权者的排挤,凯末尔统率的军队在战后也被解散。

祖国、家庭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凯末尔
开始转变为坚定的爱国者,从此走上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艰难道路。

3、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1)当时,在位于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社会下层中涌现出许多爱国的政治组织,南部农民也开展了自发的游击战争,但是,这些组织和活动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1919 年5 月,凯末尔主动请求调任驻守安纳托利亚第三军团的督察,担负起统一民族组织的任务。

他积极筹备“保护民族权利协会”代表大会,开始了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历程。

(2)受制于协约国集团的素丹政府,强令凯末尔立即返回伊斯坦布尔。

凯末尔毅然声明辞去军职,将个人命运与民族独立
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呼吁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民族尊严:“如果我们没有武器战斗,我们就要用牙齿和指甲来战
斗。

”1919 年冬,凯末尔党人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

不久,议会通过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应该享有完全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废除治外法权。

这一文献,被称为“新土耳其的独立宣言”。

(3)面对日趋高涨的独立运动,素丹政府决定解雇散议会,逮捕凯末尔党人。

在凯末尔的号召下,部分议员改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选举凯末尔为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建了以他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

从此,安卡拉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

二、萨卡里亚河之战
1、色佛尔条约的签订1920 年8 月,协约国集团迫使素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只能保留原帝国领土的五分之一,井沦为协约国的半殖民地。

同时,英国纠集多国势力,悍然入侵安纳托利亚腹地。

2、土耳其战争的转折点(1)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政府,在苏俄的军事援助下,将各地游击队整编为国民军,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先后两次取得伊涅纽村战役的胜利。

(2)1921 年8 月,希腊国王亲自率领近万大军,进抵萨卡里亚河左岸。

土耳其国民军在装备落后和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凯末尔带伤指挥,附近民众积极支援。

经过多天的激
战,国民军打退了希腊军队一百余次的进攻,取得萨卡里亚河之战的胜利。

(3)萨卡里亚河之战,成为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国民军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此时,协约国集团在干涉土耳其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法国率先承认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法、意等国相继撒军,英国也被迫改变公开支持希腊的立场,转向“中立”。

形势向有利于土耳其独立革命的方向发展,凯末尔也因此被授予“加齐”(意为“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4)土耳其人决心乘胜追击,将外国势力赶出自己的领土。

1922 年8 月,国民军发动总反攻,一举歼灭希腊军队主力,并俘获其总司令;9 月,最后一批希腊军队撤离安纳托利亚。

国民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伊斯坦布尔,末代素丹穆罕默德六世逃亡英国。

3、洛桑和约(1)土耳其军民在战场上的胜利,迫使希腊和协约国集团坐下来谈判。

1922 年10 月,土耳其与希腊签订停战协定,收复了欧洲部分的东色雷斯,并收回了伊斯坦布尔地区的行政管理权。

(2)1923 年7 月,土耳其与英、法、意、希、日等国签署洛桑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和一些不平等条款。

土耳其地做了一些让步和前提下,收回了土耳其海峡的领土主权,不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外交上的道路。

三、土耳其的崛起
1、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外交策略1923 年10 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定都安卡拉,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新生的土耳其,是一个基本上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封建统治。

本着凯末尔倡导的“国内和平,世界和平”的宗旨,土耳其与周边国家相继缔结友好或边界协定,实现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2、共和国的改革措施共和国建立之初,以凯末尔为首的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度和哈里发制度,撒销宗法和宗教法院,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地位,颁布共和国宪法和土耳其民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了国家制度的世俗化、政教分离和军政分离。

(2)经济方面,推行国有化政策,以赎买方式收回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限制和利用外资;对私有资本则采取不限制的政策;废除农村的封建义务,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文化教育方面,关闭宗教学校,取消宗教课程,将学校教育交由政府管理,推行完全的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实行男女同校,从根本上为妇女地位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推行字母改革,
坚持字母拉丁化,使土耳其成为中东地区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为土耳其日后融入西方社会准备了语言条件。

(4)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一夫多妻制,规定所有政府人员性质穿着“世界文明国家所通用”的服饰,即西服和礼帽,变革旧的称谓;采用公元纪年和24 小时制;实行姓氏法;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3、改革的影响凯末尔政府的改革,实现了土耳其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国家引入了现代化轨道,使这个一度被人视为“西亚病夫”的国家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4、凯末尔的地位(1)凯末尔革命和改革,是同一时期亚非各国民族解放和复兴的成功典范,它不仅对现代土耳其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激励着许多亚非国家的志士仁人,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

(2)为了表彰凯末尔的功绩,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于1934 年推行“姓氏法”时授予他“阿塔图尔克”的姓,意为“土耳其之父”。

1938年11月10 日,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病逝。

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一刻,在伊斯坦布尔的凯末尔故居内,所有时钟至今仍然停留在凯末尔离开人世的那一刻:9 点 05 分。

在首都安卡拉的最高处,人们为他修建了陵园。

(3)今天的土耳其,凯末尔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

土耳其社会各个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凯末尔时代所确立的;土耳其的政治家们,无论属于哪个党派,都自称是凯末尔的继承者;土耳其民间的许多店铺和标志性建筑上,以及邮票、钞票上,都印有凯末尔的肖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