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
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
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
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
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
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
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
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
,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
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
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
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
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
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除了最初基于大量临床个案开发的量表之外,有学者基于对工作与倦怠关系的研究开发量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demerouti(2003)的oldenburg枯竭问卷(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olbi)和shriom与melamed(2003)的shirom-melamed 枯竭量表( shirom-melamed burnout measure ,smbm)。
(2)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随着职业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倦怠的原因也渐渐清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倦怠的原因,将倦怠的产生归结于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国外学者关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组织因素。
maslach和leiter(1997)的研究指出,如果个体在组织中没有公平感,就很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gabris和ihrke(2001)在研究政府工作人员对绩效评价的看法以及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对于专业人士,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对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作用。
(3)职业倦怠的后果
4.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3]shirom a, ezrachi y. on the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burnou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re-examination of the burnout measure[j].anxiety, stress & coping,2003,16(1):83-97
[4]刘凤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7):15-20
[5]李莹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李文静,1976―,女,云南昆明,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流通经济理论。
宋双斌,1987―,男,辽宁海城,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