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复习试题一、水中生活的动物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习惯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猎取食物和防备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伙儿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7、鱼在游泳时要紧靠躯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坚持平稳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前进方向的作用。
8、鱼的感受器官是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9、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0、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因此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气_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1、鱼类的要紧特点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和谐作用游泳。
12、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3、像河蚌、蛾螺等躯体柔软靠贝壳来爱护躯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4、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_甲壳动物。
15、水中的各种生物差不多上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阻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阻碍到人类的生活。
16、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习惯: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驰、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躯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受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躯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
可按照环带着生在躯体前端来判定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躯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受,用放大镜观看,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确实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定、支持躯体)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缘故: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育的条件,一样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6、在观看蚯蚓的实验中什么原因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潮湿: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生活习性和食性:一样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缘故: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因此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躯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点.如兔、大熊猫。
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约4000多种。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剂而坚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恒温意义: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减少对外界环境依靠性,有利于动物的生存、繁育;有利于扩大分布范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齿分门齿和臼齿(犬齿退化),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要紧运动形式(后腿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
兔的躯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
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敞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习惯。
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锐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7、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8、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藏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差不多环境条件。
大熊猫目前仅有近千只,要紧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6块孤岛状的生境内。
9、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讲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专门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的食性与兔不同(是杂食性的)。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鸟类及少数哺乳动物(如蝙蝠)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呈流线型(能够减少翱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骨骼轻、薄、牢固,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消化、吸取、排除粪便都专门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
⑧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这些差不多上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适于翱翔生活、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
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适于飞行)和绒毛(要紧用于保温)。
6、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
----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独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躯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样有两对翅,一对触角。
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和昆虫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躯体由专门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躯体表面的坚强的外壳,有爱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六、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专门是伸、屈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4、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也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躯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也收缩。
5、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爱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和谐作用,才能完成。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因此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7、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操纵和调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习惯复杂多变的环境。
8、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别处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9、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六、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备行为、繁育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对坚持最差不多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体会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习惯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坚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蝙蝠群体没有社会行为。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点: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同意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能够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能够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使雄虫无法判定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如此也能达到操纵害虫数量的目的。
6、探究性实验:按照课本第4页、23页、34页、35页、39页、41页探究活动,你能逐一提出咨询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打算、(按照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吗?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坚持自然界中生态平稳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关心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稳: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坚持在相对稳固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稳。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任一环节出了咨询题,都会阻碍整个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