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解析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
团溪二小:王羽深
2009年9月6日
一位心理专家说:心理健康是贫困时代的奢侈品,是发展中国家的点缀品,是发达国家的必需品。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方式)
举例:范增、张良、韩信、诸葛亮、曹操、司马懿。
数据资料:中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2003上半年,中国有1252名党员干部自杀,平均每天8人。
一、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1、社会影响。
(1)、体制转轨而分配不均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失衡。
(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等级观念、忍为善德、崩面子)。
(3)、各类培训只重视政治、业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
2、职业性质影响。
(1)、创新性不强的周而复始工作模式。
(2)、行业形象要求的行为限制。
(3)、学生安全管理系数。
(4)、教学以外的大量辅助工作。
3、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影响。
(1)、知识结构老化和不全面,承担有些科目的教学压力。
(2)、自学积极性不高。
(3)、量化积分、竞聘上岗、末名淘汰等管理机制带来的压力。
4、生活压力的影响。
(1)、工资收入与基本消费层次不成比例的压力。
(2)、债台高筑的房奴压力。
(3)、子女的抚养、管教、升学、就业、婚嫁的不如意压力。
(4)、女同志和公婆的代沟形成的不和谐压力。
二、不良心理的七种表象。
1、多疑。
(主观判断失误而猜测、不安全)
2、权利欲。
(支配他人的本能和意志导致唯我独尊、居高临下)
3、虚荣。
(在物质、精神、社会三个生活领域的过分自尊)
4、自私。
(由于功利性而把他人当做自己达到目的的工具)
5、冷漠。
(由于封闭性而固步自封、尖酸刻薄、态度孤傲)
6、紧张。
(张弛无度、情绪紊乱)
7、焦虑。
(不安、紧张、恐惧、疑惑、忧虑、抑郁而导致的心悸、眩晕、尿频、尿急、胸部压迫、腹胀、腹泻、多汗、爱唠叨、爱发脾气、睡眠障碍等)
三、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心理问题和改善
1、代际差异(代沟)而没自由和个人空间。
(生活习性不同和小两口的不方便)——(尊重、理解、勤于沟通)。
2、不独立。
(老是被父母管着)——(兼听则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经济上说不清。
(兄弟姐妹还以为你沾了光,其实是吃了亏)——(多付出、不计较、不炫耀、多表达)。
4、婆媳难处。
(对自己的父母和公婆明显失公)——(站在你嫂子或弟媳的角度考虑自己父母的感受,别让丈夫两头受气)。
四、夫妻关系紧张的心理问题和改善
1、经济问题。
(合理支出、计划使用)
2、家务劳动问题。
(主动承担或有承担意向)
3、自己的不良嗜好多。
(尽量规范做人)
4、干涉对方的兴趣、爱好和个人隐私。
(换位思考,理解、尊重对方)
5、不会化解小吵而矛盾扩大化。
(1)、注意危险信号。
(糊涂、朦胧而不愚昧)
(2)、捕捉让步的机会。
(克制、理解,学会冷却后解决,闹中有静,静中说理)
(3)、吵架时不伤对方自尊。
(不尖酸刻薄、挖苦讽刺、揭短、算旧账、纠缠对方父母的是非)
(4)、严守秘密。
(大庭广众之下不说对方的不然,尽量贬低自己)
(5)、不能一吵架就出走。
(发生小矛盾后要不分睡,杜绝冷战,特别不能赌气回后家)
五、与子女关系紧张的心理问题和改善
1、代际差异,沟通态度和方式不良。
(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常怀
怀疑、不满、对立、批判之心,犹如更年期综合症)——(理解,科学引导,和子女交朋友)。
2、无环境教育。
(家庭环境清爽,当着孩子不能做任何不能上岗的事)。
3、充当权威型父母。
(肯定、信任孩子,找机会让孩子找到独立成就的快感,不说反面语,少说不好方面的肯定语,不要太关心孩子的生活琐事)。
六、健康心理具体表现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与人交往能让大多数人接受,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珍惜友情,待人宽大,善待自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心态链:(播种)理念——态度——心情——行动——习惯——性格——命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