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趣才是真正的教学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甘肃省景泰县第四中学王汝晋邮编730400
新课程、新理念呼唤着新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的需求,营造充满动感和活力、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中的“有情”
课堂不是无情物,有情有趣才是教学,这里的“情”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一种能使师生忘我的投入到那种愉快地体验和探索之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课堂氛围。
这时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受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共同畅游于知识的探索与收获中,整个课堂没有等级,只有平等、和谐的心灵相通。
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课堂上的发号施令,而主要体现在这种氛围的构建与生成上。
如何构建这种情景和氛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始终难以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课堂限制太多,让学生课堂自由这个“度”教师把握的不好,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令我感受很深。
他说:“研究问题的神圣的好奇心这株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的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强观察力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根据课堂教学的经验,课堂上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愈少,给学生的自由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愈高。
反之,增加诸多限制,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然教师绝对不能放纵学生课堂上不规范的行为,包括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种种表现等。
那么,究竟应该还给学生哪些自由和民主呢?
一是位置的自由。
传统的课堂学生的位置相对固定,学生不能自由选择理想的学习伙伴,我们不妨打破这一规定,每月或每周也可以是每天,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每4——6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推选出小组长,负责人等,这也是课堂上民主的体现,位置的自由不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伴随的却是心灵的自由,也是学生最渴望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担心因位置自由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身体在“动”思维也更在“动”。
这种动态的思维、智慧的火花,难道说不是我们追求的梦想课堂吗?
二是思维的自由、语言的自由。
我这里要说的是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少一些机械的训练,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
点拨要有,但一定找到合适的时机,精辟些。
学生刚一接触问题,教师便予以点拨,于是学生便顺利地解决问题,接下来便是同类型机械的训练,这种教法,已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多编制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少一些熟能生巧的训练,多一些思考、交流和探索,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和局面,让学生投入到激烈的争辩和讨论中,在自由的言论中放飞思维的翅膀。
其次,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学会与人合作,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所必需的,只有学会与人合作才能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
而课堂上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不仅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同时还可以通过思维的交流,将问题层层深入,真正逼近问
题实质,使学生有效获得新知和能力,教师期望教学能成为真正的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的实质需要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来支撑,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我们不但鼓励学生会讲、爱讲,还要引导学生会听,这样才算是积极的群体交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积极的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模式实际就是课堂氛围的创造。
另外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出现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
比如,在学有理数乘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5︱×(—3),让学生确定积的符号,开始一部分学生回答积为正,我没有说话,停顿了片刻,学生间引发了一阵争论,最后一致通过,积为负。
我故意问,“不是说同号得正吗?”学生齐声说,先算绝对值。
二、课堂中的“有趣”
课堂的有趣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鲜明和有趣,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心、手并用。
动手实践是学生最爱做的,印象最深刻,我们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编制成一个个小问题,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也可以把一个复杂问题向外延伸、多方联系,纵横交错。
要让学生一路走来,风光无限,每走一步都有新感觉、新发现。
新奇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内心深处最大的向往,它将为课堂增添无限活力。
在课堂实践中,往往苦于找不到好的题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处找。
1.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找问题找材料,加以改造: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力、富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解决取材于周围世界的应用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另外,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我们必须将这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感兴趣。
2.对教材例题和习题的挖掘和改编: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部分内容是以活动出现的,而且取材新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的时代气息,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挖掘其活动的本质和内涵,让数学活动真正的开展。
除了提前精心设计活动和教学设计外,我们还需要在课堂中机敏的辅捉能够引发学生思维争辩探讨的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等,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提出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以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它对学生思维灵敏感的激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课堂中的反思
课堂中仅有情有趣还不够的,因为在活动、合作探索、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是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
虽然在整个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学生的自我反思,但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思,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反思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此,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入进行探究或延伸。
学生的自我反思还会延伸到课外。
如写反思日记,通过让学生写反思日记,记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挫折与成功,记下思路产生与交流过程
中的体会,学生通过反思,理清了思路,优化了思维,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态,这又为进一步的活动与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动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