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2.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况它的地理位置,大家想用哪个词语?江海交汇之地。

【活动一:印象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地区,我们习惯简称它为长三角地区,可以说中国风光最秀美,文化最别致的一面都散落在这一片水做的土地上了。

1.播放视频《江南水乡》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图片和地图,进入印象长三角。

2.活动要求:(1)概括本组地理景观图片所反应的长三角地区的特点。

(2)选其中一张或两张图片,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当地自然环境与图片所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3.小组展示(同时展示工具地图,以便学生指图分析)(1)鱼米之乡景观图引导学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当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这几幅工具图,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四个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同时总结,长江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丰富的水源和水产品。

(2)秀美风光景观图引领学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气候、河流对植被、传统民居和传统交通方式的影响。

同时总结,长江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旅游资源。

(3)富饶繁华景观图引领学生感受这里的繁华,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这个地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本环节就是想利用最具地方特色的三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工具地图,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入手,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独特风土民情的影响。

)【活动二:得天独厚长三角】无论是古代的秦淮河畔还是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都向世人彰显着它的繁华。

这里究竟有何优势,能够繁华千年而毅力不倒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得天独厚长三角”。

1.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手中的三张地图,结合课本P51文字内容,指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强调在表述地理位置优越性时充分运用方位词。

2.小组展示引领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依托长江的干流联系东西地区,依托长江支流联系南北地区,从而方便联系我国内陆的广大地区。

同时依托海洋,向北联系京津唐地区,向南联系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同世界的联系方面,向东可联系日本、加拿大、美国,向南可联系东南亚、澳大利亚,向西可联系西欧地区。

同时总结出,独特的江海之利是其繁华的奠基石。

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要能够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本环节就是想利用三幅地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方位词来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即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联系内地,如何联系世界。

希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的相关内容,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看板书总结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2.推而广之,通过图片思考河流对于其所在的区域还有何影响?强调水能资源只蕴藏在地势落差大的河流中上游地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实在前面的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中已经引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总结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可以说是化整为零,贯穿在了前半段的课堂中,本环节主要引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推而广之到任意一条河流对其所在区域的影响,同时也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绿色生态长三角】同学们,这是河流对其所在区域的馈赠,也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馈赠。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切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播放视频《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河流对其所在区域也有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

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

3.粘贴代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图标请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代表全部同学粘贴图标。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过学习,能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环节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出长江在其下游地区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河流的不利影响。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另外,把粘贴图标作为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以致用长三角】1.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利用地图评价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根据三组不同的地理景观图片,分析了其自然环境与独特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以长江为例总结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问题在巩固一下。

2.学生做反馈练习。

3.讲解。

(设计意图: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培养地理学科思维。

)【说走就走长三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作业】自己设计一份“长江三角洲五日游”的行程。

包括1.精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2.设计好每天的具体行程安排,景点间的交通方式及大概所需时间。

3.了解所去城市的特色美食。

(设计意图:行程设计中,怎么去,去哪里。

为下节课探究交通、经济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准备。

)【板书设计】《“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情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本节教材的分析,最终教学内容定为以下几点: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面我将分别针对以上四个内容逐条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不同基础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会进一步确定教学方法。

一.关于指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这三个区域,在说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例如,在学习“东北三省”的位置时,主要运用省级行政单位来确定范围的方法,这个方法完全可以自主迁移到本节课来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在学习“黄土高原”和“北京”的地理位置时,主要运用其所在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来描述,如地形区、山脉,本节课可以指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迁移过来,因为长江这条河流本身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

在学生世界区域地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运用濒临的海洋来确定海陆位置,在本节课中,把它迁移过来应该没有难度。

综上,这个学习目标全班的达成度应该很高。

二.关于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时,有过从交通这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这种学习经验,不过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多数学生估计很难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知识能力储备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也评价过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那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综合来分析的,其中在分析海陆位置优越性时通过一个活动题,通过和岛国和内陆国的对比,引领学生分析了临海对对外交往的有利影响,学生对这个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在分析沿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时,只要我再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学生应该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出来这个知识储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