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惊厥的护理

小儿惊厥的护理


(四)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及体检结果选择: 脑电图,颅脑B超检查,颅脑CT检 查,磁共振成像,血、尿、便常规检 查,血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 检查等。
【护理评估】
(五)急救要点
针刺人中、百会、合谷等穴止惊 (缺乏急救药品时); 可按医嘱应用止惊药物:首选地西 泮,其次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10%水合氯醛等(有条件者) 。
2、颅外感染
由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如 热性惊厥、 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为原发 病)、破伤风等。其中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 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 内压增高。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等,大多表现 为反复发作,常伴有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
缓解 心理压力 对社区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消 除患儿、家长及周边人群对 惊厥的一些错误认识。
【健康宣教】
健康指导
查明原因;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避免受伤的有关知识;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预防再发的有关知识, 如高热惊厥和癫痫的预防; 指导家长观察后遗症。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有无引起惊厥的相 关病史如出生史、喂养史、感 染及传染病史、中毒史、既往 发作史、家族史等,此次诱发 的原因。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1.抽搐
患儿全身或局 部肌群出现不随意 发作持续 的收缩,呈强直性 超过30分钟或2 或阵挛性,眼球上 次发作间歇期 惊厥表现 翻、凝视或斜视, 意识不能恢复 不典型。 多伴有意识障碍, 者。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非感染性病因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脑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 疾病等,窒息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 增高。 2)代谢性疾病:如水电解质紊乱、肝肾衰竭、遗传代谢性 疾病等。
热性惊厥的特点
• 多发于6个月至3岁小儿,多见于体 质较好的男性患儿。绝大多数5岁 后不再发作,患儿多有家族史。 • 多发生于体温上升期。 • 发作时间短,多不超过10分钟,发 作后短暂嗜睡。 • 不伴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发作1周 后脑电图无异常。 • 在一次病程中多只有一次发作,但 有反复发作倾向。
机体受伤
窒息 缺氧
大小便失禁
【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年长儿
在醒来时可产生失控感、自卑、 恐惧等心理,担心再次发作而长 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家长
• 恐惧:常有错误的处理方式
• 焦虑:因担心再发作面盲目求医 • 过度呵护:使患儿养成不良性格
【护理评估】
典型表现
惊厥持续状态
新生儿及小婴儿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2.其他状况
抽搐时可造成 机体舌体咬伤、手 部分患儿可因 心、腋下等处皮肤 呼吸肌、喉肌痉 抽搐持续时 损伤;也可摔伤或 挛或呼吸道阻塞 间长者可因氧消 而发生窒息。 抽搐时约束肢体不 发作时由 耗增多而造成机 当造成骨折或脱臼 于神经系统功 体缺氧。 能紊乱可出现 及各种意外如烧伤、 大小便失禁等。 溺水等。
【急救护理】
防止受伤
防止外伤:将患儿周围的物品移开;在 床栏杆处放置棉垫; 防止骨折或脱臼:切勿用力强行牵拉或 按压患儿肢体; 防止皮肤磨擦受损:在患儿的手中或腋 下垫上纱布; 防止舌咬伤: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患 儿上下磨牙之间。
【急救护理】
防治脑水肿
惊厥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应按医嘱给予止惊药物; 吸氧;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发现 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出现脑水肿者按医嘱用脱水剂。
小儿惊厥
1、小儿惊厥概念
2、发病原因
3、护理评估 4、急救护理
5、健康宣教
小儿惊厥
惊厥是指由于脑细胞异常放 电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发生 不自主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 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的一种神经系 统功能暂时紊乱的状态。
惊厥发作
病 因
惊 厥
颅内 感染
颅外 感染
颅内 疾病
颅外 疾病
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 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 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
【急救护理】
保持呼吸 道通畅 就地抢救 防止受伤
防治 脑水肿 缓解 心理压力
惊厥 急救护理
健康指导
【急救护理】
就地抢救
不要搬运,避免 对患儿的一切刺激, 保持安静,切勿大声 喊叫或摇晃患儿。
【急救护理】
保持呼吸 道通畅

立即松解衣扣; 将舌轻轻向外牵拉; 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 清理呼吸道和口腔内容物; 备好吸痰器和急救药品。

【急救护理】
缓解 心理压力 对年长患儿 在发作后尽量将其安置在单 人房间,醒来时会感觉到隐私 被保护,避免失控感及自卑心 理的产生。
【急救护理】
缓解 心理压力 对家长 介绍患儿的病情、预后估计及影响因 素,说明家长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 指导正确对待患儿,防止因过度呵护。
【健康宣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