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防雷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8年8月27日下发的《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19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8〕62号)文件要求,制定气象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防雷技术规范》,项目编号为QX/T-2019-12,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二)协作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等。
(三)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略。
(四)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基础
2019年1月,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申报立项稿等工作基础上,编写组整理汇总了城市轨道方面的标准及资料文献,并将汇编资料发给编写人员进行学习。
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方案、分工及编写计划,讨论了初稿,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初稿。
(2)工作组讨论稿
2019 年 2月26日,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牵头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编制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同时,会议还邀请国内有关人员作为咨询专家组参加了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主编单位关于前期编写过程、编制思路、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类型等有关情况的汇报。
与会人员对标准的初稿进行了讨论,会后,各单位根据启动会任务分工进行了意见反馈,主编单位整理汇总了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后,并在次征求编制组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
(3)征求意见稿
2019年8月16-17日,编制组在深圳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同时,会议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听取了主编单位关于的编写情况汇报,并对本标准文稿进行了逐章逐条讨论,同时,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会后,编写组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将修改的标准文本发送给编制组征求意见,在两次征求意见的的基础上形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根据国家鼓励国内各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的精神,本标准结合城市轨道的实际情况和雷电活动的规律等,参考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其雷电防护的相关标准和资料等制定。
(2)可行性
本标准的编写注重于同一领域的标准之间协调,注意采用已发布的标准中作出的规定,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可行性。
(3)规范性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符合标准编写要求。
本标准的所有条目在表述上力求做到清晰明确,无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或易于产生歧义的表达;在方法上力求做到务实、有效、可操作。
(4)注意与最新标准接轨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及时关注最新制修订或发布的国家标准等作为参考。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的关于城市轨道的标准规范约有9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60项,本次制定中采用国内最新的技术标准为参考文献。
(1)城市轨道系统分类确定的依据:根据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七类。
(2)主要内容的确定:根据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的城市、里程数等情况,截
至2018年10月,中国大陆建成投运地铁的城市达32个,中国港澳台建成投运地铁的城市达4个(香港、台北、高雄、桃园),在各轨道交通系统已运行的公里数中,地铁运行3883.6公里,占77.2%;轻轨240.8公里,占4.8%;单轨98.5公里,占2%;有轨电车246.1公里,占4.9;磁浮57.9公里,占1.1%;自动导向交通3.9公里,占0.1%;市域快轨502公里,占10%。
本标准编写以地铁为主线编制。
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和其他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框架,综合考虑直击雷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措施,从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屏蔽、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和SPD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防雷的建(构)筑物、供电系统、轨道区间和控制中心等场所提出具体的防雷技术要求,并对城市轨道交通防雷装置的检测、维护和管理做出规定。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居民出行的主要手段。
现代轨道交通中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越来越多,但由于轨道交通建筑主体常常位于地下,长期以来,人们对轨道交通的防雷设计远不像地面建筑那样给予应有的重视,并非所有轨道交通建筑均采取了防雷措施。
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人员密集的公众场所,通信、信号、FAS、BAS、AFC、SCADA等电子信息类设备系统众多且构成复杂,这些系统是维系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中枢神经,一旦遭受雷击或雷电波侵入,将危及轨道交通的运输秩序,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雷击如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雷击事故无论发生在车站建筑物、配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哪一部分,均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一旦发生雷击事故,损失、危害及影响非常之大,而且城市轨道交通穿流在城市不同地域,下垫面状态不一,地下地上各异,配电、通信等附属设施较多且分散,线路较长,既有局部独立进行防雷,也有综合统一防雷。
制定城市轨道交通防雷技术规范,有利于规范城市轨道交通防雷的设计、施工、检测与维护等,以便正确、安全、科学的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防雷装置检测技术工作,可以减少由可能雷击造成的灾害事故和不良影响,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弥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相关技术规范的空白。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
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标准的制定结合国内实际应用水平,技术指标与国内标准同步。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制定的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建议标准发布后予以宣贯。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新制定标准,无替代标准。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